東北網10月27日訊 到昨天,哈爾濱地鐵1號線開通運營“滿月”,期間累計運送乘客394萬人次,日均客流12.7萬人次。
地鐵改變生活——來自各方的經歷與感受證明,這是不爭的事實。
搭地鐵,生活變得更從容
家住地鐵沿線的市民,坐地鐵上班後路上時間大為減少
起床時間從原來早5點半推後到6點10分,出家門時間從以往6點40分到如今的7點10分——自從有了地鐵,王麗的早晨狀態從“緊迫”轉變為“從容”。
家住哈工大附近的王麗是南直中學的教師。在地鐵通車之前,她每天乘84路或55路公交車上班,有時等的車長時間不來,只能坐104路在太平橋下車,再轉乘76路。她說:“正常不堵車時,在車上的時間一般得50分鍾到1個小時。但堵車是經常遇到的,這種情況下1個半小時能到單位就算不錯了。”現在,王麗在哈工大站乘坐地鐵,約15分鍾到樺樹街站,出站走到單位約10分鍾,“算下來,從家到單位最多半個小時。”她告訴記者,同事們都很羡慕她住在地鐵邊上。
記者采訪時,正趕上遠大、松雷搞促銷。在地鐵醫大一院站與鐵路局站經常能看到拎著大包小包“戰利品”的女士准備乘地鐵回家。家住學府路黑大附近的劉女士特別願意逛街,以前出門時開車,道上堵車不說,就是開到了地方,也為尋找停車位而犯愁。“博物館這地方停車1小時7元錢,每次停車的錢跟打車差不多。”現在,她在黑大站坐地鐵到醫大一院站下車,先逛人和商城,再逛遠大購物中心,比開車方便多了。
自從有了地鐵,哈達綜合批發市場裡的私家車少了很多。這裡的海鮮批發市場業戶崔國舉告訴記者,“現在來這買東西的人更多了。過去開車來的很多都坐地鐵來了,所以這裡沒有那麼多的私家車,秩序也好多了,攤位的零售額明顯增多。”
沿線商家客流最高增四成
地鐵給商場帶來高密度營業時間,等於每周7天變“8天”
地鐵開通後,居民日常消費的輻射半徑明顯放大——地鐵不僅在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出行與消費方式,也在改變沿線商業的格局。
9月28日、29日兩天,是地鐵開通後的第一個雙休日,位於地鐵學府路站的凱德廣場客流多得讓他們有些措手不及。“客流一下增加了40%以上,這在以前沒有任何促銷宣傳的情況下,是很難想象的。”凱德廣場學府路店相關負責人說。
該店的商業統計顯示:地鐵開通前,周六、周日客流量遠超過平時;地鐵開通後,每天18時前後,客流量暴增,店內的餐飲區經常要排隊等座。地鐵每天給“凱德”帶來3個多小時的高密度營業時間,地鐵“送”來的客流量,超過過去周平均值,等於商場的營業日從7天變成了“8天”。
好事接踵而來。“十一”長假,凱德廣場的客流量同比增長40%以上。現在,每個雙休日客流量都比以往增加30%。明年6月,凱德廣場的地鐵預留通道將開通,到那時,顧客到這裡購物會更加方便。
守在地鐵哈工大站的百腦匯,2008年初開業,當年9月份因地鐵開工建設,門前被施工佔用,損失不少。如今,他們預期,年內客流能增長50%,業界盛傳他們是“虧了5年,終於翻身”。
毗鄰二手房租售都“上位”
沿線房屋租售價集體“喊漲”,半個月平均上漲一成多
“買房不重地段,就看地鐵半徑”,冰城市民這一新的置業居住觀,已開始顛覆以往的“唯城市中心論”、“唯地段論”等傳統觀念。
雖然地鐵1號線開通前沿線房產已出現一輪漲勢,但1號線載客試運營後,沿線的房屋租、售價再次集體“喊漲”,半個月的數據顯示平均上漲了一成多。
去年剛參加工作的李先生為了上班便利,准備在地鐵沿線買一套小戶型二手房。地鐵開通前,他曾在道外區太平橋地鐵出口黎華小區看中了一套兩室41平方米的二手房,“9月初時,房主報價是38萬元,沒想到地鐵一開通,房主立刻將房價漲到42萬元,而且不還價。”他說。
一地產中介公司負責人介紹,去年沿線及周邊的房源已經漲過一輪了。地鐵開通後,不斷有地鐵沿線的賣房房主打來電話要求漲價,上漲幅度平均在10%-15%之間。其中,地鐵兩端的學府路地區和道外太平橋附近的房價漲幅居前列,甚至新發小區等一些略“沾邊”的小區也都打出“地鐵牌”。“盡管地鐵沿線房價上漲,但成交量仍呈現出5%的小幅上漲趨勢。”他說。
地鐵沿線房屋租賃價格也比過去增加了不少。在大直街等繁華地段,使用面積20平方米的一屋一廚租賃價格基本在1000元左右,40平方米房源則達到1600元左右。以太平橋周邊一套一室20平方米住宅為例,去年每月的租金在800元左右,如今不但達到每月1000元,房主還要求全額付款,其平均漲幅達到15%-20%左右。
房地產業內人士認為,“地鐵效應”在房地產界屢見不鮮,地鐵的開通運營,會帶來蘊含無限商機的“地鐵經濟”,成為推動樓市發展新的推動力。他們普遍認為,除了出行方便外,在宏觀調控的大背景下,地鐵房的“抗跌性”也是購房者關注的主要原因。據了解,隨著我市地鐵的下一步拓展,其周邊的房產也已開始悄然上漲。
乘車呈現“一多一少”變化
公交IC卡使用率昇至35%,車廂內不文明行為明顯減少
“現在,地鐵乘客使用公交IC卡上車的多了,不文明行為少了。”地鐵運營部門總結這一個月來的最大感受,是這“一多一少”。
地鐵集團運營公司副總經理封玉德介紹,一個月來,地鐵公交IC卡的使用率從16%昇至35%,但是與其他地鐵城市60%-70%的高使用率相比,仍然需要市民加大IC卡的使用率;在地鐵車廂內吃東西等不文明行為少了,但是仍然有部分市民無視規定吃東西、喝飲料,還有的乘客在長椅上躺著。另外,按照票價優惠政策,學生IC卡的票價為5折,在醫大站、教化廣場站曾發現幾名成年人使用學生公交IC卡乘坐地鐵,票務人員發現後按全程最高票價4元收費。
“過閘機時應右手持票,在右側刷票卡”,封玉德說,剛開始運營的時候,有市民拿著票在左側刷票卡,結果左側的閘機開門了,他面前的閘機仍然是關著的。經過一個月的熟悉,這類現象已經越來越少了。此外,經過系統調試,現在的自助售票機比較穩定,市民使用也很自如。
眼下,運營公司已開始在各站鋪設防滑腳墊,應對即將到來的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