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如今合格的‘小飯桌’都有執照,還乾淨衛生,孩子再也不怕‘壞肚子’了。”10月31日,剛接完孩子的機關一小學生家長於東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據了解,大慶市率先在全省對校外托餐機構全面實行了量化分級管理,解除了孩子家長的後顧之懮。
小攤販、小作坊、校外托餐機構等食品生產經營場所具有便捷、便宜等優勢,被很多百姓親切地稱為“二廚房”。6月份,我市本著扶持引導規范的原則,加強對小作坊的規范管理,對小攤販實行了備案登記管理,審核通過了《大慶市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准予生產加工食品品種目錄》(首批),共13大類48個品種,為豆腐房、豆包廠、饅頭店等傳統食品的生產開闢了綠色通道,最大限度地消除、彌補了食品安全監管空白,減少了食品安全隱患。
在7月16日的全市“食品安全例會”上,食安辦下發了《大慶市食品生產小作坊專項整治方案》,對全市小作坊開展了為期90天的綜合治理工作,對一些通過整改達標的食品小作坊下發了生產核准證,受到了業戶的一致稱贊。
檢查期間,相關部門以《食品生產小作坊生產必備條件現場核查表》為標准逐項檢查,並按照取締(立案查處)、限期整改、轉產、保留等步驟分類整治。同時,建立小作坊基本檔案分類進行監管。對個別小作坊在接到處理結果後仍未及時改正的,相關部門加大力度予以整治。
活動嚴厲打擊制假、售假偽劣食品、添加非食用原料的“黑窩點”,包括衛生條件差、安全隱患大、使用非食用原料、回收原料、霉爛變質原料及其它不符合要求的原料輔料、濫用添加劑的食品生產“黑作坊”。關閉無生產核准證、無營業執照而又不整改或完全不具備生產必備條件的“黑作坊”。
整治期間,喇嘛甸公安分局民警在轄區檢查時,看到一平房外十分髒亂,裡面還不斷發出噪聲,這引起了民警的注意。民警調查得知,這個加工點在沒有經過有關部門審批、無任何證照的情況下,非法加工豆腐皮和冷面。民警隨即依法對其進行了查封,查扣了200多公斤豆腐皮和冷面的成品,並對半成品進行了扣押和銷毀。我市各區縣也都加大對打擊力度,取締了一批危害百姓食品安全的“黑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