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1月4日訊 “上個月還一塊七呢,現在就兩塊三了?”在中山路沃爾瑪超市的牛奶專櫃前,市民王美華將蒙牛、伊利和完達山三個牛奶品牌貨比三家後,無奈搖頭:“漲得太快呀。”液態奶漲價,全國一個樣。8月以來,蒙牛和伊利先後對旗下部分高端產品進行了調價,其中,伊利單品最高漲幅為11%,蒙牛為16%,全國多地袋裝奶均價在2元左右。
年初至9月30日,哈市奶牛存欄量46.4萬頭,雙城佔去30.8萬頭,近來,全國知名乳企駐紮雙城,搶收奶源。本報記者走訪零售市場、奶牛養殖大縣,試圖探尋牛奶漲價的緣由。
零售 完達山蒙牛伊利奶價普遍上漲
連日來,記者走訪哈市多家超市的牛奶專區發現,各大品牌牛奶價格普遍上漲,且漲幅明顯。
完達山高鈣袋裝奶單價2.5元,蒙牛硬袋牛奶每袋2.3元、軟袋牛奶1.7元——一位經常在中山路沃爾瑪超市選購牛奶的市民告訴記者,牛奶從10月份就明顯漲價了,完達山、蒙牛、伊利牛奶的價格基本漲幅都在5毛錢左右。導購員表示,進價漲了零售自然就漲了,超市庫存也比以往少了很多。
不僅袋裝牛奶漲價,各大品牌盒裝牛奶價格也有小幅上揚。在香坊區家樂福超市內記者看到,完達山一款硬盒牛奶目前售價是2.8元/盒,顧客反映,之前一盒2.6元的價格也是剛漲上來的。
不僅如此,現在也再難找到1元錢左右的“平價奶”了。導購員告訴記者:“現在有這10多個品種已經不錯了,‘十一’長假期間部分品種的牛奶一度賣空。”
奶站 一天收上8噸奶,4家乳企都來“搶”
1日,記者來到雙城市的奶牛養殖大縣。在勝業村前進奶站,站長老佟告訴記者,年初以來,鮮奶的收購價已經上漲了至少4次,從每公斤2.6元飛昇至眼下的每公斤4元。“我收了10多年的奶,今年是價格最高的一年。”老佟說。
這個奶站隸屬於雀巢公司。2000年左右,400多戶奶農每天為奶站提供20多噸鮮奶。現在,只剩下190多戶奶農,每天收奶量縮減至10來噸。
和勝業村挨著的勝豐村情況也差不多。該村收奶人“祥子”,每天到村裡的奶農家收奶,再送到3公裡外的奶站,“原來一天能收上來三四十罐,現在也就是10來罐。”而且,1個奶站一天能收上來8噸奶,這8噸奶就能引來4家乳品企業“搶”。
養殖戶 曾為“補虧”賣牛,現在補欄得3年纔產奶
在雙城市勝業村李家屯,奶牛養殖散戶從最興盛時的60多戶,銳減到現在的20多戶。1日,記者在養殖戶劉亞軍家中的土炕上聽她念叨:“以前雙城農村遍地是散戶,現在大半都撤出了‘奶界’”。在劉亞軍家住的這條街上,原來有10戶左右是養奶牛的,現在只剩下她和她的鄰居兩家。
為啥散戶都“撂挑子”了?“賠錢唄!”劉亞軍說,從2010年以後,草料等成本價格迅速提高,喂養一頭成牛一天要花30元錢,牛犢要花15元錢,比以前貴了一倍。也就是說,每公斤奶要賣到3.3元左右,纔能收回成本。可是,前兩年收購價低於3元,屯子裡大部分養牛戶都賠了,很多人去城裡打工了,還有的轉而養豬。
劉亞軍選擇“補虧”的方式,是賣牛。當時,她把家裡的7頭“七八百斤的‘半大’奶牛賣了肉,一頭6000多元錢,賣的錢又全搭在剩下的11頭奶牛身上。上個月,牛奶收購價漲到每公斤3塊6,張亞軍終於賺了3000多元錢。“兩年多了,第一次剩這麼多。”她說。
按現在的歷史最高價,一頭母牛能帶來5000元的利潤。但“殺牛容易,養牛難”。如果養殖戶從現在開始補欄養牛犢,至少還需要3年的時間纔能產奶。而且,養牛沒有補貼,只在2000年時,有關部門給每頭小牛犢發了500元補貼,此後就再沒發過。
據不完全統計,雙城奶牛養殖戶從最高峰的27000戶縮減到萬餘戶。奶源減少,就意味著乳企賴以生存的資源在減少,搶奪成了必然。
雙城市一鳴牧場一直跟雀巢合作,最近場長老杜的電話快被其他乳業公司打爆了,他有點動搖。朝陽鄉勝豐村奶農李鐵剛則鐵了心:“四周奶販子都比雀巢的價高,我就賣這些人了。”
慶源牧業位於雙城市幸福鄉,這裡的場長老薛對蒙牛比較忠誠。面對著其他公司牛奶每公斤6元的高收購價,他頭疼了一下,但很快堅定了:一些乳企,奶價高了就搶奶,低了就使勁壓價,“以前吃過圖一時小利的虧,現在還是求穩。”
乳企 1元一袋的“平價奶”將不復存在
完達山乳業向記者證實:“年初到現在,我們收奶價格已經連漲5次,從每公斤2.7元漲到4.5元了。原料貴了,成品必然上調價格。”該乳業新聞發言人表示,目前企業生產能力仍有富餘。由於奶源有限,企業雖有2000噸的生產能力,卻只能加工收購上來的1600噸鮮奶,實屬無奈。
該發言人稱,為了需求更旺的奶粉領域,企業提高了奶粉生產量,縮小了“平價奶”市場——從30%縮減至10%。比如1元一袋的“百利包”,比純淨水還便宜,以後將不復存在。
為了解決奶源緊張問題,完達山也開始了“自己養牛、自己擠奶”的“自救措施”。該公司目前的自有奶源基地供奶量約佔40%,明後年力爭達到60%,未來則是100%。
雙城市慶源牧業補欄養殖的小牛犢,這樣的小牛犢至少還需養3年,纔能產奶。
專家 發展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是根本出路
據市畜牧局統計,今年年初至6月份,哈市規模化奶牛牧場有419家(奶牛存欄50頭以上)。截至9月30日,哈市奶牛存欄量46.4萬頭,其中雙城存欄30.8萬頭,五常存欄3萬頭,尚志存欄2萬頭,其餘散見哈市各地。這46.4萬頭奶牛,產奶量為118.6萬噸。與2012年同期相比,奶牛存欄量增長2.2%,產奶量同比增加4%。
不過,我省畜牧專家表示,鮮奶的需求量涉及全國市場。也就是說,除了完達山等本地企業“等奶下鍋”外,雀巢、伊利、蒙牛也都在爭奪同一個奶源市場。2.2%和4%的增速,相比巨大的市場需求量來說,顯然是慢了點。
同時,我省畜牧專家也坦言,目前我國奶業市場正處於由簡單粗放的經營,向現代乳業和質量效益型轉型的過渡時期,散戶因低產低效的養殖方式必然會遭到淘汰,只有發展規模化、標准化的養殖場,纔能最終解決奶源問題。目前屬於階段性的奶源緊缺。
省奶業協會一位負責人表示,我省的奶牛養殖業正在經歷“小變大”的過程,存欄30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場目前已有超過千個,佔總養殖戶的四成。相關部門還將逐步推廣奶牛的規模飼養,我省將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建立優質牧場,預計三四年內,目前佔奶源六成以上的散戶將逐步被規模化牧場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