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5日訊 “你瞅瞅,這樣的家纔帶勁兒。”“就這兒,以前是個土堆,下雨天稀溜的,可埋汰了。”
“看看現在,建成了廣場,還有健身器材,多漂亮,我都不願意在屋裡待了。”在龍鳳六區的小廣場,老住戶、70歲的張福申婆婆,提到改造後小區的新變化,一下子就打開了話匣子。
“我在這裡住了21年,這樓建好了我就搬進來了。”張婆婆告訴記者,“那時候能住上樓感覺挺幸福的,可時間一長,感覺除了有上下水方便,其他的跟大雜院沒啥區別。”
張婆婆說:“這些年,小區的情況太糟糕了,雖說是集體供暖,可冬天屋裡特別冷,我在屋子裡都得穿棉襖,晚上棉被外還得壓件棉衣,睡覺凍鼻尖。”
給張婆婆的生活帶來最大困擾的就是樓前土路,到下雨天就和泥。“下雨天不穿靴子出不去門,孫子、外孫都在我這兒長大,一到下雨天,孩子上學我就得背著走,背了多少年啊。”說到這些,張婆婆直嘆氣。
張婆婆回憶說,還有兩個問題也令居民非常頭疼,“這幾年小區車越來越多,停得到處都是,嚴重影響居民出行;還有就是單元根本就沒有門,有也是木板的,經常有人家被盜,我們都害怕。”
經過去年的老區改造,小區裡有了大變化。“我簡直沒有想到,這個我住了21年的院子現在會變得這麼漂亮!”看到小區現在的環境,張婆婆發出了由衷的感慨,“你看看,我們樓前的水泥路多光溜,還給我們修了廣場,我天天晚上都去跳舞。”說到這兒張婆婆笑了,“以前淨羡慕人家了,整天跳舞扭秧歌兒,我終於也過上這日子了。”
“對了,可得和你說說,我家屋子暖和了,暖氣摸著都熱乎,聽說改造的時候把管線都給換了,真好。”
聽到張婆婆跟記者講小區的變化,剛買菜回來的6-9號樓的傅榮光停下了腳步。“我和你說,改造後我家房子至少昇值三萬塊錢。”她指著大門的方向說:“這大門、圍欄都是新建的,以前哪有啊,都是敞開的。還有,停車場都是新建的。小區能改造成這樣,我們真的是打心裡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