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6日訊 (記者 姜海濤 楊林川) 黑河市遜克縣奇克鎮山河村,全村378口人,截止2011年底集體除了23100元的欠款,沒有任何公共積累。在村民們的要求下,上海知青徐桔桔、北京知青賈愛春回到了她們曾付出青春的黑土地——山河村。
按照規定,國家新農村建設資金逐年按計劃下發到村一級的行政單位,由於當時的山河村是個屯,因此新農村建設項目計劃沒有山河村的份。在徐桔桔和賈愛春的不懈努力下,山河村落實了新農村建設資金,實施村內道路治理和村容環境美化亮化工程。2012年山河村硬化村內路面2000平方米,新建鐵柵欄1000延長米,完成全村97戶民宅木窗換新型塑鋼窗工程,改造農村泥草房2戶120平方米。目前全村住房磚瓦化率達97%,自來水入戶率達100 %,有線電視和寬帶入戶率98%,新農合參保率達99%,村民生活呈現出一派安居樂業,幸福祥和的局面。
徐桔桔(左)與賈愛春從山河村農機旁走過。資料圖
為了組建合作社,徐桔桔2011年在上海和遜克縣之間跑了5個來回,賈愛春更是在上海、北京、黑河之間跑了12趟。經過不懈努力,2012年1月4日,注冊成立了遜克縣邊疆種植合作社,賈愛春任法人代表及理事長,這一對知青姐妹帶領山河村民開始了新的創業。
山河村村民向記者介紹,合作社成立之初,最大的難題是村裡的機動田。山河村有農田420多公頃,其中40多公頃是屬於集體所有的機動田。當年村裡為了還外債,用極低的價格把這些田包給了一些村民種植,要搞合作社,土地不能連片,無法開展大規模機械化耕種。徐桔桔、賈愛春做了大量工作,感動了鄉親們。村民感慨的說:“土地就是我們的命根子,就是縣長來收也不給,因為知青沒有私心,把命交給她們我們放心”。
山河村地處黑龍江北部高寒地區,北緯49.5度,無霜期在115—120天之間,徐桔桔和賈愛春根據調整種植結構的要求,從農墾引進先進的德美亞1號以及利合16二個玉米品種,合作社當年種植玉米173公頃。采用大機械對玉米地進行深松整地,機械化播種、實現了一次播種保全苗,質量效益大為提高。2012年在遇到了60年未遇大旱的情況下,依托大面積機械化耕作的優勢,合作社不僅幫助大家渡過了旱災,在大災之年還實現了增產增收。年終結算每公頃玉米純收益達6100元,效益較土地流轉前增加2000元,使合作社的成員們嘗到了甜頭。
賈愛春(右一)、徐桔桔(中)與村民看農機。資料圖
如今,山河村的蔬菜特別是大白菜在遜克縣是出名的,打造綠色品牌需要大量有機肥。在徐桔桔、賈愛春的大量支持和幫助下,2012年秋,由5家村民投資80多萬元注冊成立了喜紅養豬場。豬場佔地總面積5400平方米,已建成豬捨1100平方米。現有母豬47頭,育肥豬180頭,小豬仔300頭,年出欄數1000頭。2013年擴建了新豬捨1000平方米,年出欄數2000頭,力爭達到千萬頭養豬場的規模。養豬場的建立滿足了蔬菜有機肥的需求,為大力發展生產無污染的綠色蔬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合作社成立後,大面積機械化的耕種,使80%的勞動力被解放出來。大家不但可以出門打工,更可以興辦其他產業,村民們致富的途徑更多了,創業熱情更高了。據2012年終統計,全村當年外出打工的收益比2011年增加了33%。
2012年,在山河種植專業合作和團結農機合作社的倡導下,聯合其他8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了遜克縣首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協會成為從事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銷售經營的新型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山河村缺少村民活動場所,賈愛春就自籌資金建成一座白牆紅瓦的兩層小樓作為村民活動室,取名為“知青會館”。徐桔桔和賈愛春關心群眾生活,幫扶生活困難群眾3 戶,幫助解決生產生活難題6 件,落實幫扶資金4900元。如今在山河村內,乾淨的主乾道水泥路足有六七米寬,道路兩側一排排安裝著嶄新塑鋼窗的房屋格外亮堂,每戶人家由藍白相間的鐵柵欄隔開,整齊而美觀。
徐桔桔和賈愛春重返山河村用發展現代化大農業為當年的激情歲月圓夢,這真是名符其實的“重新收拾舊山河”。當年天真活潑的小姑娘,現已成了老太太,頭上的青絲變成白發,但她們胸膛裡依然跳動著一顆火熱的心,譜寫出人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