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9日訊 這幾天,省衛生廳負責主管新農合工作的梁民琳處長,正忙著給全省各地新農合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內容是新農合重特大疾病保障方面的政策、規定。從2003年開始推行新農合制度以來,我省參合人數已達1447.5萬人,參合率達99.3%,籌集資金超過50億元。10年間不斷完善的『門診統籌』、『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支付方式改革』、『就醫一卡通』等多項制度、措施,推動著新農合制度健康發展,讓這個政府的惠民制度從新生事物的步履蹣跚演變成現在的勃勃生機,讓基層農民病有所醫已經成為現實。特別是今年我省將包括一些腫瘤、血液病等14種重特大疾病納入新農合補償范圍,標志著新農合惠民的力度逐步增強。
記者來到延壽縣玉河鄉長壽村村民劉喜和家中,他正握著兩張復印的新農合醫療縣外住院補償票據,報銷票據是他患先天性心髒病女兒劉鳳香的,兩次手術共計花費44772.12元錢。報銷票據,是他們家的希望『賬單』。
53歲的劉喜和是3個孩子的父親,自己左手殘疾,妻子患有精神疾病,12歲的劉鳳香是他的小女兒。2010年,小鳳香被哈爾濱市兒童醫院確診為先天性心髒病。在了解到劉家的狀況後,延壽縣將其列為重大『兒童兩病』救助對象,與哈爾濱市兒童醫院醫保科溝通,在2011年10月為小鳳香做了手術,又在去年11月為她再次實施鋼絲取出手術。縣農合辦協調兒童醫院同意將醫療費全部直接進行墊付,出院後再按這筆費用的70%進行補償。並協調民政部門將餘下的30%由縣民政部門埋單,實行了對鳳香100%的補償政策。
新農合給這些特困家庭帶來的是希望,給更多農村家庭帶來的是保障。
立冬剛過,在外打工的雙城市樂群鄉耕勤村村民關世平就給家裡人打電話,囑咐家人趕快給自己交錢參加新農合。關世平的母親李淑芬告訴記者:自己四個孩子有三個在外打工,每到年底孩子都打電話囑咐家人代繳新農合費用。
耕勤村村委會主任霍鳳貴介紹,如今村上村民參合率達到100%,已經連續多年了。村裡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農戶幾乎沒有,由於外出打工人員和養牛戶逐年增多,村民收入也逐年增加,如今村民的生活,一點不比城裡差。
說起耕勤村的變化,雙城市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同志說,新農合給村民帶來的不僅僅是醫療費用的補償,重要的是一定程度上消除農民怕得病的心理,減輕了得病治療的支出負擔,減少了對生產、生活的影響,這方面的意義更加重大。
村民關奎義家去年花了9萬多元蓋起了三間大磚房,這在村上本不是什麼稀奇事,但了解關家的人都說:沒有新農合,關家蓋新房還得往後拖幾年。
關奎義一家這兩年不太順當,先是老爺子關奎義腦出血,治病花去幾萬塊錢,再就是關奎義的小孫子先天性心髒病,手術也花掉了幾萬元錢。正當關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市裡合管辦在審核了關家爺倆治療情況後,按照新農合報銷規定,給關家報銷了近兩萬元治療費用,讓關家渡過了難關。同時,聽說按照市裡新農合報銷政策,外出打工的可以異地看病、回家報銷,關家的三個孩子就分別去了大連、哈爾濱打工,康復後的關奎義還和老伴乾起了皮鞋代加工的活兒。兩年下來有了些積蓄,看到房子破舊了,家裡人就湊錢蓋起了新房。
作為農業大省,十年新農合的歷程,特別是極具地方特色以惠民為宗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這項民生工作收到了農民得實惠、醫療機構得發展的功效。
據了解,我省已經實施『協議制』、『清單制』、『墊付制』、『一證通制』、『統一物價管理制』、『醫療機構惠民制』。這些制度的建立,有效規范了全省各級定點醫療機構,在一定程度上使醫療機構得以向著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方向發展。同時,大病補償機制,現階段,全省已有55家醫院承諾在衛生廳規定的價格、服務質量、服務內容不變的條件下,為農村居民提供優質、價廉的醫療保障。另外,為了解決外出務工人員的後顧之懮,我省還出臺相關規定,農民工在務工城市患病入院後(包括急診和正常診),其家屬要在3天內同所參加合作醫療試點縣的合作醫療管理機構取得聯系,並按照合作醫療管理機構的要求用藥和治療。出院前要按要求存留好原始及復印的醫療文件,就可出院後報銷和補償。
目前,我省還探索開展重特大疾病省級統籌模式,計劃從中央財政補助中提取約5%左右的資金,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的方式,對達到一定標准的重特大疾病進行二次補償,緩解部分病人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