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促進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的途徑
2013-12-10 14:29:3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劉世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2月10日訊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為加快經濟轉型,搞好資源利用,保護生態環境指出了發展新路徑,《決定》指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為建設生態文明,加快資源型城市轉型指明了方向,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性發展機遇。我省是全國著名的資源大省,但在計劃經濟體制的主導下,制約我省資源型城市發展的弊端日益凸現,如生產方式比較粗放,經濟結構單一,致使主體資源不斷衰竭,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等。事實證明,促使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已經成為事關全局,時不我待的一件大事。因此,加強對堅持可持續發展,促進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及產業結構多元化相關理論的思考和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昇級和多元化,提高資源型城市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我省資源型城市在產業轉型過程中,應該在發展接續產業,延伸產業鏈條,實行初步轉型的同時,著力發展替代產業。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把資源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好,通過精深加工、擴大貿易,提高產品附加值和資源轉化能力,為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和發展多元化替代產業提供相對充裕的時間和資金,同時還可減輕就業壓力,增強替代產業的發展後勁。由於資源最終是要枯竭的,因此資源型城市最後還是要在傳統資源產業發展的一定時期,實行完全轉型,加快發展替代產業。資源型城市發展替代產業在體制上應注意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戰略上應堅持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使之成為地區經濟發展的先導產業。以科技園區為載體,以科技資源的開發和整合為支橕,以高新技術產業化和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產業為手段,以科技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提昇產業競爭力為核心,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昇級,實現高起點產業轉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整體競爭能力,發展技術含量較高的替代產業,從而使資源型城市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資源型城市實現產業轉型,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昇級和多元化過程中應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促進城市的再工業化,不能單純把轉型的重點放在農業和第三產業方面。

  資源型城市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支持以資源開采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替產業,要求我省的資源型城市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利用國家提供的各種政策、財政、智力、行政支持條件,走一條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加快資源型城市體制與技術創新步伐,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

  資源型城市產業的技術改造與創新是加快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從而實現城市結構不斷優化,促進城市產業結構高級化,提昇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直接動因所在。目前,我省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是城市發展的體制與技術創新滯後,加大了城市資源環境壓力和城市環境污染防治難度。要積極推進城市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必須同時加快城市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步伐。堅持體制創新,主要是深化國有資源管理體制、產權制度、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等重大改革,強力推進政企分開,活化企業內部機制。

  “企業辦社會”是我省資源型城市存在的體制上和機制上的通病。建議徹底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對剝離企業辦社會負擔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一是在一定時間內,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分成比例,通過增加地方稅收留成比例,向地方提供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資金來源。二是中央政府、省政府和企業各拿出一部分資金作為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費用,中央拿大頭,省裡拿中頭,企業拿小頭。三是建議省政府(或國家)把補助資金打足後納入地方財政基數,提供必要的資金保障。

  三、實施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戰略,建立循環經濟體系

  促進我省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發展循環經濟是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為特征的經濟形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資源過度消耗和環境污染嚴重的局面,緩解資源日益緊缺的壓力。發展循環經濟的基本途徑包括推行清潔生產、綜合利用資源、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開展資源回收利用、發展綠色產業和促進綠色消費等方面。

  第一,要將發展循環經濟納入省市的總體戰略加以統籌規劃。應當圍繞建設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基地的產業定位,實行環境與區域發展綜合決策制度,在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基礎上,依據環境和經濟現狀,因地制宜地編制本地區、本企業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並提出總體目標和重大攻關項目。經科學論證後形成的循環經濟發展規劃,應符合省、市的產業結構調整總體思路,與行業結構調整推進計劃相銜接,並納入到城市總體規劃及省、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之中。

  第二,要立足本地實際,推進循環經濟模式。應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從本地資源、環境條件出發,堅持以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解決環境污染為核心,在建設循環經濟型企業、工業生態園區和城市資源循環型社會等三個層面上同步展開。

  第三,建立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支橕和政策引導體系。針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層次性和階段性,逐步制定符合實際情況的循環經濟法律法規體系。制定配套的綠色環境制度和綠色激勵制度,推行國民經濟資源環境核算體系,明確對資源生產率、資源消耗降低率、資源回收率、資源環境保護率、廢棄物最終處理降低率等主要指標體系,同時建立有利於循環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引導機制。制定並實施促進循環經濟的獎勵政策、收費減免政策、稅收減免政策、貸款優惠政策,真正起到循環經濟的政策導向作用。著眼於強化政府對循環經濟的宏觀指導,應建立有助於推進循環經濟的統一協調機制,改革和完善現行的政績考核體系,實行重大決策環境質量責任制度。

  第四,加大循環經濟發展的科技開發與資金投入。結合投資體制改革,應調整和落實投資政策,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加大以節能、節材、節水和資源再生為重點的企業技術改造力度,重點支持涉及循環經濟技術開發和技術改造項目,推動科研機構、企業進行循環經濟的科技開發。

  四、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回哺”資源型產業的轉型

  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指在資源開發過程中,為保護和恢復地質環境、自然生態,支持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安排。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是世界各國進行資源開發的通行做法。因此,資源持續利用所要求的關鍵是如何補償問題。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其實質是資源型城市在資源開采過程中所付出的資源代價和環境代價以及基礎設施歷史欠賬得到應有的補償;以國家為實施主體,其主要政策框架應包括建立健全涉及資源開發補償的法律法規、建立資源開發歷史補償制度、建立國家資源開發補償基金、建立地方資源開發補償專項資金、制定土地資源補償辦法、實施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補償等。

  產業援助機制是指在產業發展過程中,針對產業衰退或產業結構不合理或產業昇級緩慢帶來的問題,通過財稅扶持、資金和項目支持以及減輕企業負擔等方式促進產業發展而進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建立產業援助機制是世界各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通行做法,它構成產業政策的重要內容。產業援助的覆蓋面較大,一切有利於遏制產業衰退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和昇級的活動都在產業援助的范圍之內。目前看,產業援助機制的建立應涉及以下內容:一是建立接續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二是在產業布局和項目擺放上向資源型城市傾斜。三是形成有利於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體系。四是理順各項管理體制。

  五、利用地域優勢,擴大對外經貿合作,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發展區位優勢,加強對外經貿和科技合作。中俄貿易的潛力巨大,俄羅斯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機遇,中俄兩國在商品、技術、勞動力、資源、產業結構諸方面有很大互補性。資源型城市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加強與俄遠東地區友好合作關系,加快中俄經貿科技文化快速發展,不斷推進中俄經貿科技合作戰略昇級。

  開闢多元化市場,實施“走出去”戰略。鞏固和擴大俄羅斯、日本、韓國、美國等傳統市場,不斷開拓東南亞、北美、中東、歐洲等新興市場。扶持民營外貿企業發展,支持生產企業自營出口。鼓勵優勢民營企業或國有企業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和勞務出口,加大境外工業園區建設,使我省資源型城市具有優勢的產品和人員等“走出去”,在礦產資源開發等方面建立海外生產體系、銷售網絡和融資渠道,開展跨國經營。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探索利用外資的新方式、新途徑。有針對性地加大招商力度,重點引進戰略投資者。要篩選一批在全國同行業處於前列的企業和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推進其與跨國公司尤其是500強企業的合作,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加強與周邊國家與地區的經濟合作,鼓勵外資以並購、參股等多種方式參與資源型城市國企改制和不良資產處置。

  六、注重城市多元化發展,尋求資源型城市區域經濟合作

  搭建一個資源型城市合作交流的平臺,促進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應該取長補短、相互借鑒彼此成功的經驗,形成信息互動的長效機制。實現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互動交流機制和信息網絡,便於資源型城市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優化昇級。

  要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積極推動區域產業的分工合作、優化布局、優勢互補,促進區域間產業的持續發展,以市場為導向來推動企業跨地區、跨部門、跨所有制的整合,建立和提高城市經濟一體化程度。根據經濟發展現狀與特點,區域間必須明確並實施產業結構優化政策,這不僅是實現區域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基石產業結構的調整,一定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加快工業化、推進城市化、信息化和率先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統籌規劃,聯動發展,通過培育主導後續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就要狠抓科技園區、工業園建設,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昇級,變產業粗放型發展為資源節約型、科技型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要以經濟發展為手段,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因此,要以人為本,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人的作用、人的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堅持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並舉,以資源型城市轉型來推動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

  加快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要對煤炭實施深加工,加快非煤產業整合,促進接續產業發展,延長產業鏈。一是整合熱電產業。鞏固和發展以熱電廠為核心的煤電產業,籌建具有一定規模的煤矸石熱電廠。北電南送,對於南部電荒地區堪稱“雪中送炭”。二是整合建材產業。規劃建設好現有水泥廠的生產規模,研發水泥下游產品;發展無鹼玻纖,發展矸石空心磚、陶粒、陶粒切塊、粉煤灰砌塊等新型牆體材料。三是整合特色農林業。抓住黑龍江省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有利時機,四個煤炭城市應依托土地和林地資源,構建種植業、養殖業、蔬菜生產和深加工四大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四是整合旅游業。我省資源型城市應整合旅游資源,形成點、面、線互相聯動發展的協調機制,把資源型城市的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作者系省科顧委常務副主任)

責任編輯: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