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踏踏實實為教育而工作
2014-01-21 14:03:18 來源:東北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張瑞蓮,女,漢族,1966年出生,1987年參加工作在阿城區鐵路中學任教兩年,1989年調入阿城一中工作。她在教育戰線勤勤懇懇工作了二十五年,無論角色如何變換,她始終把工作放在首位,始終用真誠和愛心對待每個學生,始終用踏實的工作作風和無私的奉獻精神詮釋著一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事業的無限忠誠。

  一、善於學習,用先進的理念引領學校的科研工作

  從2001年起,張瑞蓮開始擔任科研主任工作。她把阿城一中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教師日常的教學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開展科研工作,組織教師進行三級課題研究,同時開展各種形式的教師業務培訓,組織教師業務論壇和班主任論壇。在省級示范高中的初評審和復評審中,阿城一中教育科研工作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與好評。學校獲哈市『十五』規劃和『十一五』期間科研先進單位榮譽;她本人也獲得哈市科研先進個人的獎勵。

  在課堂教學中,她立足新課程教學模式改革,利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她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不斷探索教學方法,使課堂生動活潑、氣氛活躍。師生間是朋友、是親人,這種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極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所教學科高考成績名列前茅。作為哈市骨乾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她在工作中充分發揮以老帶新作用,多次將機會讓給青年教師,給他們創造機會,讓他們嶄露頭角,幫助他們迅速成長,培養了各學科的業務尖子,為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忘我奉獻,用無私的愛心闡述教育的內涵

  現在張瑞蓮已經在學年主任的崗位上工作了9年,送走了三屆畢業生。2003年她開始擔任學年主任工作時,當時的阿城一中正處於教育教學低谷時期,中考前12名學生流失,統招生共走了48名,教育教學面臨嚴重困境。在特別困難的情況下,她和全學年教師勵精圖治,艱苦奮斗,她不拿一分報酬,在學校堅持看住宿生晚自習到晚10點。同時召開各個層次的家長會,協同學年老師認真分析學生學習狀況,集思廣益,尋找對策。經過三年苦戰,在2006年高考中取得優異成績,有2名同學考入清華大學,有100多名學生超過600分。2009年的高考,她所率領的高三學年又獲得了豐收,有97名學生超過600分,300名學生達到重點段,507名學生達到本科段。2011年她所帶領的高三學年再一次為阿城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高考有一名學生考入清華大學,一名學生考入北京大學,一名學生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有325名學生考入重點大學,737名學生考入本科大學。正因為她的辛勤工作和朴實作風,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贊同和尊敬,在師生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親切地稱她為『阿蓮』。

  在擔任班主任工作的二十多年中,她始終滿懷熱情,熱愛學生,盡職盡責,對學生、對學校高度負責。她常說:『教育是個群體的事業,然而落實到行動上,卻是個人的奉獻與擔當』,她始終給予學生正面、陽光、積極的教育,摒棄了私心和偏好,是一種徹底忘我無私的奉獻。她密切關心每一個學生,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他們真誠的理解、信任、關懷、鼓勵和幫助,使學生們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善良、同情、愉快、樂觀等的情感被激發出來。她堅持以活動促學習、以活動促進班集體的建設。她所帶的班級在學校的各項活動中始終獲得好評,多次被評為先進班級,優秀班集體。她非常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注意觀察學生的細微變化,經常與學生談心、與家長溝通,能夠在孩子青春期成長過程中,細心耐心地去體貼孩子,能夠及時地糾正孩子的一些錯誤,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她一直堅持捐助班級的貧困生,為他們購買衣物、學習用品。在她的幫助下,楊海濤考入了吉林大學,王靜思考入北京化工大學,張瑩考入了齊齊哈爾大學。2006年高考結束後,她在校長的部署下,為學年上大學困難的學生籌集社會捐款,為貧困學生籌集捐助款8.7萬元,捐助了多名上大學有困難的學生。

  張瑞蓮的突出業績使她獲得了很多榮譽,1999年、2006年榮獲阿城市記大功獎勵; 2002年、2004年、2009年被評為哈爾濱市優秀教師;2005年被評為阿城市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 2007年被評為哈爾濱市中小學優秀班主任標兵;2011年被評為阿城區直屬教育系統優秀共產黨員標兵;2012年她又獲得阿城區『創先爭優』優秀黨員標兵的榮譽稱號。

  過去的榮譽是汗水的見證,但未來還需紮紮實實的去努力。為了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棟梁之纔,張瑞蓮老師將以自己的勤奮工作,回報學生和家長的信任;以踏實的工作作風,樹立教育在百姓心中的良好形象;為更多的家庭送去歡樂,為更多孩子的更好更大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張瑞蓮老師永遠的座右銘。她正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教育科研和課程改革中,她所帶領的高一學年全體師生正在以良好的精神面貌迎接新的挑戰。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