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人類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和佔第一位的品德,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就一直具有這種尊老敬老的優良傳統。在我們身邊就有這麼一個數十年如一日一直在默默照顧父親的好女兒,她叫吳艷華。
吳艷華的老父親今年已經100歲了,他是一個勤勞善良、豁達開朗的老人,雖已百歲,耳不聾、眼不花,能打電話、看小說,高興時還能和別人下棋對弈。老人之所以能健康長壽和吳艷華多年來在衣、食、住、行、養方面的悉心照料是分不開的。
衣:人老了血液循環慢了,冬天怕冷,她就給父親做一些柔軟、輕便的棉衣,裡面放一些羊毛絨,穿著暖和舒服,他有老年瘙癢癥,內衣內褲就都用棉線的,盡量防止癢。鞋都是布鞋,輕便合腳。他有好多頂帽子,每次出門都左試右試,像個孩子。過年過節,她常給父親做新衣、穿新襪,老人顯得特別高興。
食:民以食為天,健康長壽飲食是主角,每頓飯都考慮他吃什麼、能吃什麼。按照老人的生活習慣,她家每天兩頓飯,葷素搭配,常做紅豆、綠豆、黑豆、蓮子、大棗、枸杞粥,以小米為主,雞、魚、肉、蛋都用高壓鍋做的爛糊糊的,菜多數都是飩菜。老人吃得高興,養胃養身。
住:住處是家,非常重要。她們最早住的是新明礦平房,晚上老人上廁所很不方便,她就東挪西湊的買了樓房。後來搬到阿城,也只買了個二樓,圖的就是老人家上下樓方便。老人住陽面,他們住陰面,老人的房間寬敞、明亮,每天都能日光浴補鈣。一有空她就陪父親聊天,嘮嘮家常,消除老人的寂寞。
行:老人95歲前每天飯後她都陪著散步,有時他們一起種點小菜,吃不了的就送人,冬天揀柴給住平房的人用來燒炕,他樂此不疲。後來老人腿腳不太方便了,她給他買了輪椅,推老人出去遛彎。2010年世博會她還帶他去了趟南方。
養:有病養病,無病養身。她每隔一段時間就帶老人去做一次全身檢查。一次他不小心把腳崴了,打消炎針就便秘,由於腎髒不好,排泄困難,她親手給他灌開塞露通便。洗臉、洗手、洗腳是她每天的必修課,洗頭、剃頭、刮胡子、剪指甲幾天一次。
烏鴉反哺,羔羊跪乳。父母把我們養育成人,我們應該也像吳艷華一樣孝敬父母。從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抓住父母健在的機會,善待老人,讓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活過10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