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歲的魏德安,家住阿城新利街建設村,是個腿部殘疾的普通農民。2011年10月27日,當魏德安駕駛著殘疾人代步車行駛在村公路上時,一輛轎車迎面撞來......他被卡在車裡一個多小時,雙肺挫傷、肝挫傷、外傷性腦梗塞、呼吸衰竭,雙股骨、右手、肋骨等多處骨折,被直接送到ICU重癥監護室,一場意外的車禍讓他生命垂危。誰也沒想到,意識清醒後的他示意妻子拿來紙筆,吃力地寫道:『請將病情如實告知,如無治療價值,本人願意把遺體、眼角膜毫無保留獻給醫學研究———魏德安絕筆。』聽到父親要捐獻遺體,魏德安的兒子一時接受不了,表示堅決不同意。他就勸兒子,他寫道:『我好不了了,對社會沒什麼貢獻了,這是我最後能做的了……』
一、救命恩人魏德安。聽到魏德安車禍受重傷,同村的宋德金當時可急壞了。『魏德安可是我媳婦的救命恩人呀』,宋德金激動地說,3年前的一個冬夜,他媳婦鼻子突然流血不止,血流了半盆。過了凌晨,宋德金沈不住氣了,准備送媳婦去醫院,可他怎麼也打不到車。宋德金回憶說:『就在我快絕望時,突然想到魏德安家有車,可平時沒多大往來,這大半夜的找人出車,他能答應嗎?』沒想到,熟睡中的魏德安一聽這事,急忙一瘸一拐地趕了過來。魏德安不僅將兩人送到醫院,還在醫院幫著宋德金忙前忙後。等到從醫院出來把宋德金夫婦送回家時,天已經亮了。宋德金拿出50元錢塞給魏德安,可是魏德安說什麼都沒要,『我能幫上的我肯定會盡力幫,怎麼能要錢呢。有啥事吱聲,別外道了!』宋德金至今還記得當時魏德安說的話。
二、義務維修員魏德安。『爸爸很節省,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魏德安的兒子魏來回憶說。今年25歲的他,自打記事起,就沒怎麼見爸爸買過新衣服。魏德安雖然看似吝嗇,但對別人卻極大方。魏來說,父親平常走街串巷的上門修表、電視等電器,碰到認識的人來修就不要錢了。即使是陌生人,如果是不換零件的小毛病,他也會免費給修。村民誰家電器、四輪車壞了,他都主動去幫忙。也許在別人眼裡並不起眼的5元、10元維修費,就夠魏德安一家吃一天的飯,但對於這些錢,魏德安卻並不計較,因為這些在魏德安心裡都屬於『幫忙』的圈子。
三、『公車司機』魏德安。同鄉老劉在《新晚報》上看到了魏德安的事,當時連忙趕來看老朋友。老劉說,認識魏德安已經幾十年了,他沒少幫襯自己。老劉說,好幾次,老劉的車子半夜沒汽油了、輪胎紮了開不了,老劉都打電話給魏德安,不出半個小時,魏德安肯定會出現在老劉面前。提起魏德安,他所在的阿城區新利街建設村的村支書雷慶柱也很感慨。雷慶柱說,建設村有3800多口子人,有八成人都坐過魏德安的車,這都是因為他的熱心腸。村裡有人求他幫忙出趟車時,他從來頭也不搖一下,而且從來都不要錢。村裡人說,魏德安家的車都成『公用的』了。
四、一個好人魏德安。魏德安3歲時和小伙伴玩耍時股骨頭意外脫臼,由於當時沒錢治病便落下了腿部殘疾,走路很費勁。他的妻子王艷麗說:『丈夫這輩子很苦,但他從未抱怨過』。他很好強,又十分好學,高考時差一分就考上了,後來通過考試本來可以成為教師,但因為腿疾而未被錄取。無法下地乾活的他又自學了修理電視機、表、半導體等小電器。由於王艷麗有軟骨病,行動也不方便,全家人就靠8畝地和魏德安偶爾幫人修小電器維持生計,每個月的生活費只有三四百元。雖然家裡很窮,但魏德安從來沒向村裡要過一分錢,每年村裡給貧困戶發錢時,他都主動把名額讓給別人。經常掛在他嘴上的就是『別人有難了,沒錢也要捧個人場,能幫多少幫多少。』他經常『教育』家裡人,人生即使再不如意,也不能怨天尤人,人活著要活得有志氣,不能讓人瞧不起!省眼庫工作人員岳朝英說,魏德安是今年第566位眼角膜捐獻志願者。今年,我省共有40多人捐獻了眼角膜,近百名失明者因此重獲光明。像很多捐獻志願者一樣,阿城農民魏德安無私的捐贈行為令人非常欽佩,希望魏德安能挺過這一關。好人一生平安。在家人、朋友及社會的關愛下,魏德安終於熬過了這一關!
作為一個普通的農民,他的話語那樣的朴實,他的行動那樣的誠信,他的品格和精神,顯示了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善良天性!是你,用自己平凡的舉動,盡其所能幫助能夠幫助的人;是你,用包容世界的同情心,顯示了人生價值的所在——向你致敬,一個好人魏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