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朋友圈成"生意圈" "熟人"買賣掉陷阱 海外代購難維權
2014-04-17 10:20:39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米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4月17日訊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微信朋友圈裡賣貨,我的朋友圈就有四個,隔一陣就有微信好友在朋友圈兜售,到了刷屏的地步不得不屏蔽。”尹女士無奈地說。記者在公安機關了解到,目前在微信圈裡買到假貨去派出所報案的人也越來越多。

  “熟人”買賣掉陷阱

  “全少”平時喜歡關注一些名牌產品,微信朋友圈中也不乏各種各樣的奢侈品代購信息。3月22日,“全少”從朋友圈裡看到一名叫劉德的男子正以6800元的價格出售浪琴腕表。“全少”和劉德認識,但並不是很熟。在微信上劉德再三保證,表絕對是真品,他有朋友在香港,可以代購,原價16800港幣,發票、正品檢測書及簽購單齊全。原本就因低價而心動,再加上相識,“全少”就沒再懷疑,與劉德相約地點,付錢拿到了手表。過了衝動的勁兒,“全少”心裡犯起了嘀咕,真有這麼好的事?他帶著這只表以及發票來到哈市浪琴專櫃驗證真偽,卻被告知這塊手表是仿制品,根本不是真表。氣憤的“全少”立即與劉德交涉,希望他退錢,但劉德拒絕為他退貨,並且態度蠻橫。3月28日,無奈的“全少”向“平安呼蘭”微信報警平臺求助。

  海外代購難維權

  周女士通過同學加了一個美國代購的朋友,關注了好久,10日她發出一系列運動服圖片,周女士覺得挺漂亮。經詢問,賣方稱都是藍色系,可以一起搭配,周女士就拍了一套。半個月後商品郵寄到了。周女士發現衣服和褲子存在很大的色差,與賣方交涉後賣家同意退貨但是郵費得周女士出。周女士找到郵政快遞,稱重後郵遞員告訴周女士運費460元。運動服纔540元,無奈之下周女士只有啞巴吃黃連地留下了運動服。

  “好多賣名牌鞋包的賬號圖片看著都挺好,可是東西一到了手就發現質量差了很多。”曾經通過微信好友買過東西的小譚告訴記者,她開始以為這都是朋友自己體驗過纔推薦的,後來纔知道很多是代轉、互相轉,“和網上賣的水貨、仿貨沒什麼區別。”

  法律監管有漏洞

  據省公安廳民警介紹,大部分代購沒有營業執照,很難確定責任主體,因此很難監管。另外,網上購物可以通過類似支付寶之類的第三方平臺保證安全性,但很大一部分微信銷售都使用匯款等私人渠道完成,風險較大。目前在微信開店門檻很低,只需注冊一個賬號即可,好友添加也不是實名制,微信逐漸淪為假貨銷售的“天堂”。一些不良商家在微信上偽裝可信身份做營銷,等顧客付款金額一到手就拉黑買主,並經常改名字獵取新顧客。業內人士揭露,微信用戶無法考證營銷信息的真實性,只是憑對朋友的信任而選擇相信這些營銷信息。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對象是經營主體,但在微信上賣東西的大多只是個人,這些銷售商品的個人不在法律規范的范圍之內。

責任編輯:李澄

【專題】微信朋友圈變『經濟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