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 王輝
責任編輯 邱浩
據媒體報道,3月份共有32個節日,其中3月21日最為『喪心病狂』,一天就有8個節日!我和我的小伙伴都驚呆了!
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農歷二月十五日前後(公歷大約為3月20-21日期間),太陽位於黃經0°(春分點)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周禮天子日壇祭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另《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說:『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龍抬頭(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龍抬頭是每年,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中國城鄉的一個傳統節日。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二月二,相傳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稱『土地誕』,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放鞭炮。
睡眠是人體的一種主動過程,可以恢復精神和解除疲勞。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是國際社會公認的三項健康標准。為喚起全民對睡眠重要性的認識,2001年,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主辦的全球睡眠和健康計劃發起了一項全球性的活動,此項活動的重點在於引起人們對睡眠重要性和睡眠質量的關注。 2003年中國睡眠研究會把『世界睡眠日』正式引入中國。
自1999年開始,每年的3月21日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的『世界詩歌日』——無論民族、無論膚色、無論年齡,凡是熱愛詩歌、創作詩歌的人們,都將每年的這一天,視為全世界詩人自己的節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世界詩歌日』,目的是希望為世界各地人們舉辦的各項詩歌活動提供一個契機,進而能夠帶動人們開展不同層次的詩歌運動。同時,『世界詩歌日』的出現,也有利於小出版社進入圖書市場以及年輕詩人作品的出版;有利於人們回歸吟唱傳統;有利於詩歌通過『和平、非暴力、容忍』這樣的主題活動,與戲劇、舞蹈、音樂以及繪畫等藝術形式開展對話、拉近距離;有利於詩歌摘掉『過時』的帽子,讓全社會重新感知和認識詩歌的價值。 根據聯合國...
『世界兒歌日』是在1976年比利時國際詩歌會上創立的。每年春天到來之際,13歲以下的兒童都要舉行主題慶祝活動。這項活動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和支持,1999年,3月21日被確立為『世界兒歌日』。 『世界兒歌日』旨在通過兒歌搭起各國兒童的友誼橋梁,傳達和平與發展的理想,寓教於樂,充分發展少年兒童的纔智個性和身心能力,並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民族語言和價值的認同及對祖國文明的尊重與熱愛。 『世界兒歌日』是世界兒童的一個獨特的節日,是兒童國際交流的窗口,也是維護、保障兒童權益的一種重要形式。
3月21日是聯合國確定的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International Day for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每年的這一天,聯合國和世界許多國家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紀念『沙佩維爾慘案』和呼吁人們反對種族歧視。1960年3月21日,南非德蘭士瓦省沙佩維爾鎮的黑人舉行大規模示威游行,反對南非當局推行帶有種族歧視色彩的『通行證法』。南非軍警對游行群眾開槍射擊,造成70多人死亡,200多人受傷,制造了震驚世界的沙佩維爾慘案。為了紀念這一事件和反對種族歧視,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將每年的3月21日定為消除種族歧視國際日。
每年3月21日是『世界林業節』。這個節日在1971年歐洲農業聯盟大會上,由西班牙提出倡議並獲得一致通過。 同年11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正式予以確認。許多國家根據本國特定的環境和需求,確定了自己的植樹節。 中國也是開展植樹節較早的國家之一。1915年中華民國政府規定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1929年又把它改為每年的3月12日為植樹節,因為這一天正是孫中山先生逝世紀念日。孫中山先生一貫重視和倡導植樹造林,確定3月12日為植樹節表示人民對他的敬仰和懷念。
每年的3月21日被國際唐氏組織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2011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3月21日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從2012年起每年為此舉辦活動。大會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相關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在內的民間社會,以適當方式舉辦世界唐氏綜合征日活動,以便提高公眾對唐氏綜合癥的認識。唐氏綜合癥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智能障礙,其體細胞染色體有一條額外的21號染色體。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唐氏綜合癥的發生率估計是在全球出生的嬰兒中1100之1至1000之1。美國每年大約有3000到5000名這種染色體異常的嬰兒出生,全美被認為約有25萬個家庭受到唐氏綜合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