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21日被國際唐氏組織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2011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3月21日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從2012年起每年為此舉辦活動。大會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相關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在內的民間社會,以適當方式舉辦世界唐氏綜合征日活動,以便提高公眾對唐氏綜合癥的認識。

2011年12月,聯合國大會將3月21日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A/RES/66/149),從2012年起每年為此舉辦活動。大會邀請所有會員國、聯合國系統相關組織和其他國際組織以及包括非政府組織和私營部門在內的民間社會,以適當方式舉辦世界唐氏綜合征日活動,以便提高公眾對唐氏綜合征的認識。每年的3月21日被國際唐氏組織定為“世界唐氏綜合癥日”。1959年發現該病是由人體的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造成的現象。1965年將這一病癥正式定名為“唐氏綜合癥”。它包含一系列的遺傳病,會導致包括學習障礙、智能障礙和殘疾等高度畸形。
唐氏綜合癥的主要臨床特征為智能障礙,其體細胞染色體有一條額外的21號染色體。發病原因尚不清楚。唐氏綜合癥的發生率估計是在全球出生的嬰兒中1100之1至1000之1。美國每年大約有3000到5000名這種染色體異常的嬰兒出生,全美被認為約有25萬個家庭受到唐氏綜合癥的影響。
滿足患有唐氏綜合征者的醫療保健需求可以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其中包括:定期由專業衛生人員體檢以察看他們智力和身體上的成長;及時提供理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輔導或特殊教育等乾預措施。患有唐氏綜合征者可以通過父母的關愛和支持,醫療指導和以社區為基礎的支持系統,如各級包容性的教育來實現最佳的生活品質。這將有利於他們參與主流社會和發揮他們的個人潛能。
唐氏綜合唐氏綜合癥患者
唐氏綜合癥患者癥最早叫蒙古癥(Mongolism)或者蒙古癡呆癥(mongolianidiocy),現在一般稱為21-三體綜合癥,國內又稱為先天愚型,是最常見的嚴重出生缺陷病之一。唐氏綜合癥1866年由英國醫生唐·約翰·朗頓(JohnLangdonDown)在學會首次發表了這一病癥。因為唐醫生發現他的病人的面部比正常人較寬,眼睛小而上挑,看起來與蒙古人有類同之處,所以唐醫生當時將這種病叫做蒙古癡呆癥,這個名稱被現今醫學界認為無禮和沒有醫學意義而沒有普遍使用。1959年,法國遺傳學家傑羅姆·勒瓊(JeromeLeJeune)發現該病是由人體的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變異造成的現象。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的染色體缺陷造成的疾病。1961年,“唐氏綜合癥”一詞於由TheLancet的編輯首先使用。1965年,WHO將這一病癥正式定名為“唐氏綜合癥”。它包含一系列的遺傳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第21對染色體的三體現象,會導致包括學習障礙、智能障礙和殘疾等高度畸形。
唐氏綜合癥患病幾率高低與人種,生活水准等沒有直接聯系,估計每66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患有唐氏綜合癥,使之成為最常見的染色體變異。高齡初產婦會加劇嬰兒患有唐氏綜合癥的風險。在20到24歲之間[1],患病率為1/1490,到40歲為1/106,49歲為1/11。原因是隨著產婦年齡的增加卵子形成過程中會引起染色體不分離現象的?加。但是,另一方面,大約80%的綜合癥患嬰是35歲以下產婦所生。這與35歲以下婦女妊娠比例較高有關系。
另外也有多餘的染色體來自父親一方的情況,父方起因和母方起因的比例為1:4。患病的潛在高風險家庭通常會被提議進行遺傳學諮詢和遺傳測試例如“羊水診斷”等。隨著產婦年齡的增長嬰兒患唐氏綜合癥的風險比率唐氏綜合癥的小孩與不患病的小孩相比處於直接劣勢。通常認為患病兒童的精神發育遲緩,智商很少超過60的,腦部通常過小、過輕。小腦、腦乾和腦前回出奇地小。教育進度會因疾病和殘疾而遭到破壞,例如不斷復發的傳染病、心髒病、弱視、弱聽等。其他因患病造成的生理特征包括猿皺等扭曲的面部特征,有的唐氏綜合癥患者青年期以後由於壓力會引發抑郁癥。但總體上顯示出性格開朗的傾向。40歲以後患阿茲海默病比率高,容易出現記憶喪失、知能持續低下、人格變化等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