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延壽縣新建村:『光棍村』『脫光』記
2015-03-28 08:53:10 來源:東北網  作者:許俊鵬 宋南劍 張微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8日訊 (記者 許俊鵬 宋南劍 張微) “從以前的‘光棍村’到如今的富裕村,新建村通過兩輪扶貧開發完成了華麗的轉身。”這是3月16日記者來到延壽縣加信鎮新建村,村支部書記孫立臣的開場白。

村民楊玉強家從低矮的泥草房(右)搬進了新蓋的大磚房(左)。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 攝

  新建村位於延壽縣東北部螞蜒河的支流亮珠河的東側,全村轄5個自然屯。現有耕地面積4200畝,農戶410戶1806口人。2006年,人均年收入2000元,30%為貧困戶,屬於全縣的中下等水平。“那時候,沒有姑娘願意嫁到我們新建村。”孫立臣說。孫立臣告訴記者,自從2006年被確定為重點扶貧開發對象,村兩委首先對村容村貌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要改善村裡的環境,然後是改變村民的想法和意識,最後靠發展產業項目纔能徹底脫貧!”

看著牛捨內的母牛,黎思棟臉上掛滿了笑容。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 攝

  2012年,新建村被列為“十二五”首批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借著有力的“東風”,新河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新建農業機械專業合作社、陽春有機水稻加工合作社、興和肉牛養殖合作社、旭東肉雞養殖合作社、新興新能源開發合作社和巾幗創業有機瓜果蔬特色種植合作社等1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新建村相繼成立。在扶貧資金的引導下,該村幾年來共爭取產業項目資金8000多萬元,發展肉雞小區2處、黃牛基地1處、葡萄棚室30棟,現全村初步形成特色種植、規模養殖、綠色和有機稻米生產加於一體的初級循環產業經濟鏈條。

在新建村的溫室基地裡,村民侯秀君將茄子秧苗移植到育秧杯裡。東北網記者 許俊鵬 攝

  在村民黎思棟的牛捨裡,20多頭母牛悠閑的吃著草料。黎思棟告訴記者,自從2012年扶貧開發項目落戶新建村,他從繁重的農田勞作中轉移了出來,搞起了黃牛養殖。俗話說,“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個頭。”如今,黎思棟家中母牛存欄20餘頭,加上土地流轉資金,年收益20餘萬元。在新建村的溫室基地裡,村民劉繼民告訴記者,這個溫室基地於2014年建成,貧困戶可以免費使用這些溫室、大棚。“以前,我們一家五口靠20畝地過日子,一年純收入不過2萬元,現在有了這一棟溫室和兩棟大棚,年收入近10萬!”看著棚室裡剛出芽的苗床,劉繼民的臉上掛滿了笑容。

  據延壽縣扶貧辦副主任黃大勇介紹,經過兩輪的扶貧開發,新建村已成為全縣整村脫貧的“帶頭人”。“下一步,我們要探索整村扶貧的新路子,參照新建村辦農業合作聯合社和各類分社,讓所有的貧困戶沐浴在扶貧開發的陽光下!”黃大勇說。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