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質量之虞:『調和米』到底算不算『摻假』?
2015-05-26 15:05: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2010年7月,媒體曝光有外地企業往大米中摻入香精冒充稻花香事件,五常大米首度遭遇品牌危機。『摻假』成為五常大米的污點話題。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所謂『拼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再賣給五常市的加工企業,一轉手一斤稻就可掙3至5角錢。每天都有裝載數十噸外地稻的大車不停運進五常市。

  記者在五常市采訪了多家米業企業,對往大米裡加香精、加蠟等添加劑的假冒行徑,受訪者一致表示深惡痛絕,而對於將不同品種水稻摻在一起加工成米的『摻米』現象,態度明顯曖昧很多。

  在去年五常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的一份報告中,對『調和米』有比較詳盡的闡述,一是由外地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不標注『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地產水稻和稻花香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三是外地水稻和五常其他品種水稻調和而成,標注『五常大米』。

  多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由於『調和米』需要大量外地水稻,五常市周邊市縣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個別鄉鎮,專門種植一些水稻給五常水稻做『配套』。由於五常大米名氣最大,一些質量非常優良的牡丹江水稻以及慶安水稻,也甘願給五常大米做『配角』。

  部分消費者希望購買純正五常大米,稱『調和米』本身是『摻假』行為。也有市場監管部門指出:部分企業生產『調和米』,一方面是為追求高額利潤,打擦邊球,一方面是經銷商壓低價格,米業不得已而為之。

  五常市部分企業則反駁道,『調和米』是五常大米市場定位變化的產物,旨在滿足不同消費層次需求。由於純正有機稻花香的種植、收購和加工成本高,市場價格自然就高,普通百姓根本消費不起。於是,『調和米』應運而生。

  然而,當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走訪一些米企時,得到的回答則是:你出什麼價,我就給你調什麼價格的米。同時,也有部分企業和農民合作社不為所動,堅持做單一品種的五常大米。他們認為,『調和米』遲早會砸了五常大米的牌子。

責任編輯:楊禹

五常大米摻假亂象 原產地叫苦不迭

【聚焦】五常大米摻假難禁 原產地叫苦不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