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監管之難:政府四處打假陷窘境
2015-05-26 15:05:05 來源:新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自2010年被媒體曝光『摻假』問題後,五常市組織質監、工商、稅務、公安、農委等多個部門,對全市稻米市場進行專項整治,杜絕摻香精、給大米上蠟現象。但隨著市場環境以及消費需求的多元化,一些企業為了逐利又開始打『擦邊球』,一些新的市場經濟現象也需要界定。

  以飽受爭議的『調和米』為例,無論是外地水稻摻五常水稻,執行國家標准生產,不標注『五常大米』,還是五常本地水稻摻『稻花香』,執行國家標准生產,標注『五常大米』,都不違反國家相關法律規定,政府部門便無權阻止其加工和銷售。同樣,原來各種阻止外地水稻運進五常的辦法,自然也不能再用了。

  異地被假冒是五常大米面臨的又一困局。有業內人士介紹,相當一部分『五常大米』是在銷售地『調和』或『包裝』而成的,江西和福建等一些地方,甚至成了這些米的『產地』。

  2014年末,五常市由一位副市長帶隊,組織了10多人的打假隊伍,專程去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等地維權打假。發現各地都在打擦邊球,完全使用『五常大米』商標的並不是很多,一些標有『五常御貢』『五常稻花香』『五常稻米優質生產基地』的產品包裝若較起真來,還不構成明顯侵權。

  政府打假隊通過法律維權也在進行。在北京,已經對一家企業和兩家個體工商戶提起了訴訟,也得到了朝陽區法院的受理。但感覺勝訴把握不大,『因為對方在商標上,體現得不典型』『如果認定涉罪,也必須完全是假冒,比如主體無差別』,秦利明說。五常市副市長杜澤春直言,異地打假一是成本高打不起,二是管轄權受限制。

  趙春雷介紹,目前深圳有關科技公司已針對五常大米的鑒別做了幾年的研究,新的可靠鑒別方法有望在近期出臺。但有人質疑,靠科技鑒假實用性不強,因為一般都是出現糾紛纔用科技鑒假,而且需要支付費用。

  趙春雷說,如果想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就必須創新監管體系,包括修改相關質量標准,具體標明水稻品種和產地以及相關比例。

  杜澤春認為,政府要創新監管方式,加大監管力度,建立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同時,企業應加強『誠信』理念,樹立並保護好自己的品牌。同時,如何放大品牌效應、拉長做強整個產業鏈,是政府部門在進行農業產業化方面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

責任編輯:楊禹

五常大米摻假亂象 原產地叫苦不迭

【聚焦】五常大米摻假難禁 原產地叫苦不迭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