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偏方
1970年代初,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張亭棟受黑龍江省衛生廳委托,到大慶市林甸縣民主公社去調查當地的一個偏方。據傳,那裡有一名老中醫的母親得了皮膚癌,老中醫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跡般地治好了母親的癌癥。老中醫由此開始,通過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許多癌癥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醫的偏方是真是假?張亭棟的一番調查,引出了後來被一些學者譽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
在電話中提起三十年前的事情,張亭棟感到一言難盡。他於1950年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本科學習的是西醫,後來轉修中醫,並致力於中西醫結合的研究。1971年,他帶了一組研究人員,包括一名中醫、一名西醫、一名中藥師和一名西藥師來到林甸縣民主公社。他們在那裡看到,傳說中的老中醫在農村的鄉衛生院裡確實有二十多張床,但任何像樣的檢查設備都沒有。
“他是根據什麼診斷癌癥呢?就是一些病人從外地轉去的,有哈爾濱診斷的,有上海診斷的,有北京診斷的。”張亭棟回憶說,“我到那兒一看,他們都有診斷書,診斷的有肝癌、有宮頸癌、食道癌,這些病人都有。我問他們病情,他們都說有好轉。”好轉的表現就是,肝癌患者的肝不疼了,宮頸癌患者的分泌物減少,大腸癌患者的便血也減少了。
有一個病人看到張亭棟他們,馬上就坐起來了。“你不是趙教授嗎?”病人認出了他們其中一人。趙教授感到意外:“你怎麼認識我呢?”病人就說:“我上你們哈醫大治我這食道癌去了,你們說不能做手術了,因為癌癥面積太大了,在胸腔裡頭沒法做,我後來聽說這個地方能治癌,就上這兒來了;我喝了這個藥水,現在我已經能吃飯了。”
所謂的藥水,由三味藥組成,分別是砒霜、輕粉(氯化亞汞)和蟾酥。起初,老中醫把它們做成藥捻,塞到淋巴結核所形成的?管中,以治療淋巴結核。隨後,發現該藥方同樣可以治療癌癥。
經病人一提醒,趙教授想起來了,確實有那麼一個病人,當時別說吃飯,連喝水都困難。他問病人現在情況怎麼樣了,病人說現在不但能喝水,而且一頓飯能吃兩個饅頭。趙教授表示,別的病人我不相信,這個病人我相信,因為當時我給他診斷的,肯定是有這個癌癥。
於是,張亭棟他們將病人轉至縣醫院進行X光透視,發現食道的縫隙擴大了,食物就能過去了。雖然沒有完全治愈,但是病人的生理狀態有好轉了,生活質量提高了,體重也增加了。
張亭棟等人認為,既然這樣,就說明老中醫的藥確實有效,於是他們決定留下來認真研究一番。由於研究是從1971年3月開始的,他們也就把藥命名為“713”。
張亭棟發現砒霜(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療白血病。
被忽視的“癌靈一號”
研究組的西藥師叫韓太雲,他把“713”做成了西藥劑型的注射劑,並做了許多動物實驗。而張亭棟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沒有可能用“713”來治療白血病。
“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學成分是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藥性。在西方,19世紀和1930年代也曾嘗試用亞砷酸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承認和推廣。
當時,張亭棟等人采取了一個“世界領先”方法——靜脈注射。盡管古今中外都有用砒霜治病,但從未有人采用靜脈注射的方式。他們將病人分了幾組,分別注射不同成分的藥劑,以弄清楚砒霜、輕粉和蟾酥中究竟是誰在起作用。除了同時含有三種成分的藥,他們還把砒霜和蟾酥做成一種藥,砒霜和輕粉又做成一種藥,相互比較。
結果發現,這三種藥的優缺點很明顯,含有輕粉的藥會造成蛋白尿,傷腎;含有蟾酥的藥會導致血壓迅速昇高,頭疼、頭昏。他們認為這兩種藥不能經常靜脈注射了,就單純使用砒霜,結果單用砒霜治療的時候,效果仍然很好。
1973年,張亭棟等人在《黑龍江醫藥》發表論文,報道了他們用“癌靈注射液”治療6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病人的情況。從論文中可以看出,他們已經明確知道起作用的主要成分是砒霜中的“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和微量“輕粉(氯化低汞)”。經過他們治療的6例病人癥狀均有改善。
隨後,在1974年至1979年間,張亭棟及同事多次以“哈醫大一院中醫科”的署名撰文介紹“癌靈1號注射液”對白血病(包括急性白血病)的治療效果,包括那篇代表性的《癌靈一號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其中指出55例病人的緩解率是70%。
然而,他們的成果直到1996年纔被國際醫學界知曉。那一年,張亭棟去美國參加了一次血液病的學術會議。當時的上海血液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竺在大會上報告了他們用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情況,並指出發明該藥物的張教授也到場了。這纔引起了與會人員和國外媒體的興趣。
然而,時至今日,英文文獻中也看不到有人引用張亭棟1970年代所發表的最原始的論文,說明醫學界對他的研究了解依然很有限。
現在,年近八十的張亭棟仍然還會出門診,但已經不再做研究。基於他的研究所研發出的藥物已經生產了20年,中國一個廠,美國一個廠。他仍然在關心,這個藥對治療肝癌怎麼樣,對治療其他更多的癌癥怎麼樣。“應該很好地再往下研究。”他說。
中藥的潛力
饒毅等人在經過對史料的研究和甄別後認為,“肯定屠呦呦和張亭棟為代表人物的工作,不僅對於他們個人有意義,而且能刺激國際醫藥界感興趣用傳統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
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從中藥中提取出來的,這兩項工作用事實表明了中藥的巨大潛力。他們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純、分離晶體,以及分組分做臨床試驗、動物毒性試驗、針對特定的白血病類型等,使用的都是現代科學方法。
“近幾年對砷的機理的研究闡述,把傳統的‘以毒攻毒’的簡單提法從科學的角度在分子水平進行了全新的研究,使得對療效和適用病人群體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促進了國際科學界對砷療法的近一步了解和接受。”魯白等人說,“一方面,我們不應一提到是‘中醫’就嗤之以鼻,認為是無用的老古董;另一方面,也不應因循守舊,死抱住‘秘方’、‘復方’不放,對有效成分及其機理不做任何探究。”
魯白等人認為,兩位年邁的科學家在近30年前做出的成果“堪稱中國近代最重要的醫藥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