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編輯 楊禹
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屠呦呦多年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突出貢獻是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哈醫大一院83歲的終身教授張亭棟和她一樣是位寂寂無聞且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張亭棟作為主要人物從砒霜中發現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他們的成就給全球的瘧疾和白血病病人帶來了福音。日前,83歲的張亭棟榮膺本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
2015年9月19日,在安徽合肥中國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舉行的2015年度求是獎頒獎典禮上,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83歲的終身教授張亭棟榮膺本年度『求是傑出科學家獎』,獎勵其在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ATO)治療白血病上所作出的奠基性貢獻。
張亭棟教授是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治療白血病的奠基人,他的研究清晰表明:三氧化二砷是藥劑中治療白血病的有效成分,而其對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者效果最好。他是我國在單體化學藥物方面得到世界公認的屈指可數的成就之一。三氧化二砷經過哈醫大一院科研工作者不斷創新,在1990年代後面向全國推廣,其後推廣到全世界。隨後,哈醫大一院血液科專家周晉教授開創的『三氧化二砷持續緩慢靜脈輸注法』,糾正了沿用30多年的三氧化二砷常規靜點時發生率很高的『高白細胞血癥』,降低了『類維甲酸綜合征』的出現,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如今,三氧化二砷成為全球治療APL白血病的標准藥物之一
2015年度『求是獎』19日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頒發,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教授張亭棟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廈門大學原核表達類病毒顆粒疫苗研究團隊獲得『求是傑出科技成就集體獎』,馬明明、焦雷等10人獲得『求是傑出青年學者獎』。楊振寧、孫家棟、施一公等學者為獲獎者頒獎並致辭。
1970年代初,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中醫科主任張亭棟受黑龍江省衛生廳委托,到大慶市林甸縣民主公社去調查當地的一個偏方。據傳,那裡有一名老中醫的母親得了皮膚癌,老中醫使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奇跡般地治好了母親的癌癥。老中醫由此開始,通過肌肉注射的方法,治愈了許多癌癥病人,很多外地患者也都慕名前往。老中醫的偏方是真是假?張亭棟的一番調查,引出了後來被一些學者譽為諾貝爾獎級別的發現。
研究組的西藥師叫韓太雲,他把『713』做成了西藥劑型的注射劑,並做了許多動物實驗。而張亭棟是研究血液病的,他思考的是有沒有可能用『713』來治療白血病。『713』中含有砒霜,而砒霜的化學成分是亞砷酸(三氧化二砷)。北宋的《開寶詳定本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都記載了砒霜的藥性。在西方,19世紀和1930年代也曾嘗試用亞砷酸治療白血病,但未獲普遍承認和推廣。
饒毅等人在經過對史料的研究和甄別後認為,『肯定屠呦呦和張亭棟為代表人物的工作,不僅對於他們個人有意義,而且能刺激國際醫藥界感興趣用傳統藥物尋找全新化學結構的藥物、發現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從中藥中提取出來的,這兩項工作用事實表明了中藥的巨大潛力。他們在研究中所使用的乙醚提純、分離晶體,以及分組分做臨床試驗、動物毒性試驗、針對特定的白血病類型等,使用的都是現代科學方法。
頒獎大會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饒毅在頒獎詞中說:"三氧化二砷,堪稱中國過去一個世紀最重要的一項來自中藥的藥物發現。在以個體科研小組模式研究中藥抗癌的過程中,張亭棟是三氧化二砷對白血病治療作用的主要發現者。"
三氧化二砷分子式As2O3,是一種毒藥,也是傳統中藥之一,是最具商業價值的砷化合物,無臭無味,外觀為白色霜狀粉末,故稱砒霜。20世紀80年代末,我國學者開始應用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績,但治療機理一直不太清楚。因砒霜有急性毒性作用,長期接觸還有致癌、致畸作用。國內很多學者對『As2O3』以毒攻毒治療機理做了很多研究,但一直未能揭開這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