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文化廳副廳長王立民在發言中說,戰爭過去了,它不僅銘刻在歷史上,也讓戰爭文學在血與火中涅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中俄最正面、更富有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色彩的歷史。蘇聯打敗了德國法西斯侵略者,中國擊潰了日本軍國主義,決定了二戰的進程和結局。中俄兩國人民相互支持,相互援助,患難與共,並肩戰斗,用鮮血和生命凝成了戰斗友誼,捍衛了正義與和平,激發了兩國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在反法西斯戰爭中,誕生了許多飽含愛國情懷的文學作品,賦予兩國人民強大的精神力量和堅定信念,發揮了巨大凝聚力量。在中國抗日戰爭期間,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反映蘇聯衛國戰爭的蘇聯戰時的文學作品曾對中國文藝產生極大影響,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斗志。一些有志青年就是在讀了蘇聯文學作品後參加了革命。中國著名作家丁玲、茅盾、劉白羽等都曾深受蘇聯文學的影響,推動了中國抗戰文學的發展。抗戰時期也有一定數量的中國文藝作品被介紹到蘇聯,讓戰爭中的蘇聯人民了解了中國人民的抗戰。
文學藝術具有穿越時空的力量和價值。關於那場戰爭的中俄兩國大量文學作品,經歷了70多年的歲月,被互相翻譯,大量文學作品衍生出多種藝術形式,相互演出展示。眾多中俄作家和藝術家多角度、多層次地再現那場戰爭,深入思考戰爭與和平、生與死、犧牲與存在等永恆問題,通過揭示戰爭的殘酷,表達豐富的情感和堅定的道德,為那場戰爭中的英雄們樹立起一座又一座文學藝術紀念碑,成為20世紀中俄文學藝術交流中最重要的內容和最清晰的識別符號之一。關於那場戰爭的文學常寫常新,體現出諸多新內容和新風格,從中可以深刻感受中國文化強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俄羅斯文化的深沈堅毅、濃郁的生活氣息,感受中俄人民間的情感共鳴,是中華民族和俄羅斯民族共同的記憶。反法西斯戰爭的題材將永久地存在於兩國文學藝術之中,並對後世影響深遠。
中國人民對俄羅斯反法西斯戰爭文學和藝術作品的興趣從來沒有消退。新中國成立後,自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初,當時大多數中國人閱讀的主要外國書籍就是俄蘇文學作品。尤其是像我們出生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這代人,雖然在特殊的歲月,也偷偷地讀過《卓婭和舒拉的故事》、《青年近衛軍》、《晝與夜》、《虹》、《古麗雅的道路》、《普通一兵》等小說,特別是那部《鋼鐵是怎樣練成的》小說,幾乎成為我們少年時代非正式的“教課書”,讓我的心靈深受革命英雄主義的滋養。俄羅斯電影《青年近衛軍》、《保衛察裡金》、《夏伯陽》、《這裡的黎明靜悄悄》深受中國觀眾喜愛,鼓舞了幾代中國青年。我們已經把《喀秋莎》這樣的俄羅斯歌曲當做了自己的“民歌”,普遍有著“喀秋莎”情結。
我1957年出生在哈爾濱。哈爾濱這座城市是伴隨著中東鐵路的修建而興起的。從中東鐵路的修建後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哈爾濱有10萬俄僑,佔總人數的五分之一。俄羅斯文化對哈爾濱歷史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巨大作用,在建築、教育、文學、飲食、服飾、語言等方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城市中處處透露出俄式情節。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俄羅斯文藝迷。上中學的時候就閱讀了法捷耶夫的《青年近衛軍》、科斯莫傑米揚斯卡婭的《卓婭和舒拉的故事》、西蒙諾夫的《晝與夜》、岡察爾的《大地怒吼》等小說。在大學讀書時,俄蘇文學對我的思想和熱愛文學的心靈像春雨一般的滋潤。
哈爾濱市中心矗立著一座蘇聯紅軍紀念碑。小的時候,我常常在這裡駐足仰望。長大了,我對發生在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1945年8月8日,150萬蘇聯紅軍同時從東、西、北三個方面向侵略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一周之內70萬關東軍就土崩瓦解,加速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改變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略態勢,也影響了中國革命和中國歷史的發展。
反法西斯戰爭改變的不僅僅是中俄兩國的關系,更改變著兩國人民的命運。而受戰爭影響最大、被戰爭改變了命運的人,恰恰是當時生活在經受戰火洗禮的這片土地上的人。普京總統題字紀念碑的嘎麗婭的故事,就是這場戰爭中的典型。嘎麗婭的父親是中國人,母親是俄羅斯人,她是中國公民。在二戰即將結束之際,蘇軍請求她當翻譯去勸降藏在要塞中抵抗的日軍,避免要塞中無辜的平民遭炮火毀滅,日本軍人卻凶殘地奪去了她年輕的生命。
戰爭結束後,戰爭各方均沒有留下有關嘎麗婭的任何資料。許多年後,歲月如水,滌蕩了那些硝煙裡的故事。人們纔開始知道她的名字,講起她的美麗,嘆服她的纔情,卻沒有人能夠說清楚她犧牲的細節。嘎麗婭的天空是平靜的,她將17歲生命最後的光華全部綻放,定格在永恆的歷史中。在嘎麗婭身上,我們看不到那種常見的戰爭帶來的人性扭曲,而是戰爭中難得的人間真情。
時下是北國初秋,秋高氣爽,窗外明媚的陽光,清澈而溫暖。當年鐵騎踏破疆土,山河破碎、舉目瘡痍的中國,已經生機勃勃,繁華昌盛。當年烈士們被戰爭結束生命的時候,他們也曾會有許多美麗的企望,但他們周圍更多的是戰爭的硝煙,甚至很少在安全的情況下睡過覺,甚至從未接近過異性……但是,歷史選擇了他們!他們對祖國的愛,注定是金戈鐵馬,千山萬水都只能一肩扛下。
我在想,如果歷史選擇的是我們,那會是一個什麼樣子?我相信,我們也將會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戰爭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歷史是石頭,細節是石頭的紋理;歷史是河流,細節是河流的浪花;歷史是天空,細節是天空飛翔的雄鷹。我們這種自信,或許是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藏的歷史的細微處,還放著對那場戰爭的一種不能割捨的歷史堅信、民族堅韌和文學回眸。文學把這些傳給我們的子孫,世世代代……
就在2015年9月26日,中共俄共在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市成功舉辦了“共同勝利的70年”聯合文藝演出,紀念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通過精彩的文藝演出警示人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黑龍江省創作的話劇《張•嘎麗婭》也在更早的時候,在俄羅斯阿穆爾州感動上演,引起巨大反響。對反法西斯戰爭和勝利的共同記憶,會讓中俄兩國人民經受住任何新的考驗,因為這場戰爭極大地提高了兩國的民族精神力量。
凝聚歷史,展望未來,中俄兩國的文學藝術交流需要向更深的層次跨越,需要發掘反法西斯戰爭深厚的歷史沈淀,加深兩國人民的認識和了解。需要兩國政府和相應的文化機制來調和。而文學,因為她的特殊的主導樣式,注定要負載光燦的使命。
中俄兩國對傳統友誼的珍惜,中俄兩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永遠是一致的,也具體體現在兩國的文學藝術交流和發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