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節剛過,墾區龍門農場針對今年春播短,個別地塊積雪大的特殊情況,組織數十臺大馬力機車耙雪促早融,為春耕生產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管理區第二居民組用機車融雪。邵國良 攝
黑龍江日報2月25日訊 元宵節已過,年味依然很濃。在巴彥縣西集鎮驛馬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社員們可是忙得熱火朝天,這邊分苗定栽,那邊打理草莓秧苗,大家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草莓溫室大棚裡,青翠欲滴。十幾名社員蹲在一壟壟的草莓秧旁忙著打理秧葉,一簇簇的綠葉下已露出了一粒粒鮮紅的果實。
“年後的第一批果就要成熟了,再過十幾天就可采摘上市了。”說起草莓,說到棚室經濟,驛馬山果蔬專業合作社社員張顯濤信心十足地對記者說:“我們種植的草莓采用冬眠方法,就是在寒冷時候將溫室溫度控制在零上3到5攝氏度,草莓秧苗進入冬眠,不再生長。過了寒冷期,溫室加溫,秧苗開始生長,2月下旬鮮草莓就可以上市,這樣既節省了取暖成本,又能抓住上市時機。我們采用了獨特的施肥方法,將牛奶、豆餅與肥料混合在一起,這樣草莓口感特別清新,也特別香甜。同時,用蜜蜂授粉,粘蟲板清除飛蟲,這些先進的生產技術使草莓達到了綠色食品標准,增加了經濟效益。”
談起效益,張顯濤更是合不攏嘴,他說,合作社去年8月從丹東引進草莓品種,一個溫室一年可生產4茬,淨賺5.5萬元。
巴彥縣西集鎮近年來著力調整農業結構,借助哈爾濱市沿哈肇路建設蔬菜基地的契機,按照區域化、規模化的發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導、政策扶持、信息服務、技術指導、促強幫弱、以點帶面”等措施,在棚室經濟上下功夫,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經濟,由黃瓜、茄子、辣椒等“大果蔬”,調整為草莓、火龍果、瓜果和芹菜等葉菜和小果蔬,在調優農業結構的同時,經濟效益可觀。
如今,西集鎮已成為巴彥縣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正努力打造省城近郊綠色“菜園”。蔬菜生產基地組建了少陵河農民蔬菜專業合作社、驛馬山果蔬專業合作社、楊坡果蔬專業合作社、繁榮果蔬專業合作社,形成了以生產蔬菜、瓜果、葡萄和花卉為主的專業合作社。現在,各蔬菜專業合作社共種植蔬菜8000畝,建設溫室65棟。全鎮僅蔬菜一項,農民每年就可增加收入3000萬元以上。
巴彥縣委書記王春華說,巴彥是傳統的農業大縣,去年糧食產量達到33.6億斤,連續8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但農業大而不強、產業結構不合理是基本縣情,針對這一實際,巴彥縣近年來把農業結構調整作為實施產業立縣的重要舉措,抓調整、強產業、上項目,努力實現優勢調強、產業調大、結構調優、效益調高的工作目標。
巴彥縣圍繞松花江做足水經濟,全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通過近三年努力,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向水稻上調,規劃建設了松花江沿江大灌區建設項目,全縣水田面積新
增20萬畝,受益農戶2.4萬戶,可帶動灌區農戶年增收1.5億元以上;向綠色有機上調,全縣綠色有機水稻發展到11萬畝,帶動農戶4000戶,戶均年增收2.25萬元;向果蔬產業上調,全縣蔬菜面積新增3.2萬畝,發展到6萬畝,其中建設蔬菜溫室300棟,大棚1400棟,種植裸地菜5萬畝,帶動農戶1200戶,戶均年增收3.1萬元;向特色作物上調,大力引導農民發展馬鈴薯和特色雜糧種植,馬鈴薯種植面積新增5萬畝,達到11萬畝,馬鈴薯淀粉、粉條加工企業45家,帶動農戶7600戶,戶均年增收4210元。雜糧等作物新增2萬畝,調整到5萬畝。大豆調整到34萬畝,減少15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