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九萬多名注冊醫師 只有三千多兒科醫生
●急診夜班醫生最多時一人接診患兒近百名
●今年哈醫大恢復本科兒科學專業招生 但至少8年後纔能上崗
生活報3月6日訊 1日,哈爾濱醫科大學對外宣布:停辦23年後,該校將從9月恢復本科兒科學專業招生。同一天,一篇深圳兒科醫生裴洪崗的辭職信在朋友圈掀起波瀾,閱讀量很快破十萬。他在文中直言:“兒科醫生工作量大,辛苦,醫患糾紛高發,風險大,收入低,所以如果有別的選擇,大多數醫生不願做兒科醫生。”
盡管兒科醫生像熊貓一樣珍稀,卻未能受到更好的“保護”。近年來,“兒科醫生荒”的警報聲不絕於耳。而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後,兒童看病難的問題,更加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
兒童看病難
三千娃僅有倆醫生
人們常說“看病難”,其實給孩子看病更難。哈市最近氣溫起伏大,4日,市民楊女士3歲的兒子發燒,到晚上9點多,體溫竟從下午38℃昇到39.6℃,夫妻倆急忙把孩子送到醫院。到醫院時都快晚上10點了,可兒科門診還是人滿為患。“大概有五六十人,就兩名值班醫生。”楊女士說,後來醫院又接收了一名外縣轉來的危重患兒,一名醫生臨時被調去支援,輪到她兒子打退燒針時,已是凌晨一兩點鍾了。
對於楊女士的遭遇,想必很多家長深有感觸。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趙昱輝介紹,我省有注冊醫師九萬多人,截至2014年,兒科注冊醫師僅有3429人,而我省0-14歲兒童有449.2萬人,平均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醫生0.76人,照此計算,每三千名兒童僅擁有兩名醫生。
哈市兒童醫院院長丁鳳姝介紹,兒童醫院近五年的年門診量在70-80萬人次之間。2013年新建內科樓後,床位數從650張增至900張,而新增臨床一線醫生僅62人,這其中還包括15名編外人員。截至2015年全院醫生總數333人,其中臨床一線醫生266人,完成年門診量72.93萬人次。
去年年底,哈醫大一院兒童醫院落戶群力院區,雖然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兒童就醫難,然而對全省眾多病患來講,仍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強度大風險高
急診醫生曾一夜接診近百患兒
5日7點半,哈市兒童醫院一樓大廳早已排起長隊,呼吸內科主任孫珺像往常一樣坐在門診室裡。8點剛過,診室裡陸續圍攏進一大群帶著患兒的家長。她一邊麻利地進行常規檢查,一邊思路清晰地回答著家長的詢問。患兒和家長們卻不知道,這幾天,她一直在加班,就在前一天晚上,她還值班到凌晨,一上午她又接診了幾十名患兒,沒來得及喝一口水、上一次廁所。
“晚上急診,內科夜班醫生最多時一人要接診近百名患兒。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人員緊張,不得不加班,好多女同事懷孕七八個月了,還在一線忙碌。”說起一線醫生的工作現狀,哈市兒童醫院副院長、心胸外科李懷寧主任醫師感慨道,“以我們心胸外科為例,算上我一共四名醫生,除了出門診、做手術,還要值夜班,根本沒有節假日。”
一篇兒科醫生裴洪崗的辭職信在微信朋友圈掀起波瀾,同樣也讓兒科醫生王陽(化名)感慨萬千,他已在哈市某三甲醫院兒科工作了十餘年,僅去年就有三名同事轉行。
“我們乾的是最累的活,值夜班得熬一宿,必須每隔一小時巡視一次。新生兒、早產兒的病情變化比較快,醫生診斷和用藥必須十分謹慎,有時心急的家長見孩子病情沒有快速好轉,指著醫生鼻子就罵,甚至伸手就打。”王醫生坦言,跟苦和累比起來,兒科醫生要承受的風險和壓力更讓人難以接受。
兒科也被稱為“啞科”。患兒常常表達不清哪兒不舒服,半數以上的患兒甚至還不會說話,診斷非常困難。因此,要求兒科醫生有非常豐富的臨床經驗。而和他們的付出相比,收益則顯得很不對等。不少業內人士透露,兒科醫生的收入在醫療行當裡是最低的。“兒科醫生壓力大、工作強度大、風險高、收入低,轉行也就不足為奇了。”王醫生感慨道。
“遠水難解近渴”
培養一名兒科醫生至少需要8年
2日,39歲的張天艷來到哈爾濱,參加兒科醫生轉崗培訓。她在伊春市婦幼保健院婦產科工作了17年,作為我省兒科醫師轉崗培訓首批學員之一,她最快將在兩年後成為一名兒科醫生。首批40餘名學員均來自我省各縣市,都說兒科醫生緊張,而在三、四線城市兒科醫生更為緊缺。張天艷所在醫院的兒科,只有四個人。
今年起,全國8所高校恢復本科兒科學專業招生,這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兒科醫生短缺狀況。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遠水難解近渴”。“無論是五年制本科生還是七年制研究生,進入醫院後至少要接受2-3年規范化培養,前後加起來需要8-10年,培養周期很長,這也是國家大力推進兒科醫師轉崗培訓的重要原因。”一位業內人士介紹。
教育部將兒科學專業作為調整專業於1999年起停止招生。今年7月起,8所高校將恢復本科兒科學專業,這其中就包括哈爾濱醫科大學。該校今年計劃招生50名。對於哈醫大來說,停招已經過去了23年。哈醫大教務處一位負責人介紹,其實早在1993年,該校就取消了本科兒科學專業。許多兒科專業畢業生覺得就業面狹窄,不願做兒科醫生,想從事其他學科工作,於是向學校提出了建議。學校保留碩士、博士兒科醫學專業。
專家呼吁:
付出回報要等價
應提高兒科醫生待遇
經濟基礎決定存在的價值,在很多大型綜合醫院,兒科能夠帶來的經濟效益幾乎可以忽略,很多醫院保留兒科的原因要麼是因為醫療管理部門的相關規定,要麼是出於公益目的。在醫院,兒科永遠是一個需要其他部門補貼的科室。
哈市兒童醫院院長丁鳳姝在今年哈市政協會議上的提案,就提出了提高專業技術人員待遇水平問題,指出要建立績效津貼補貼制度,按照與兒科工作崗位、工作量、工作強度、工作責任、工作風險、實際貢獻、社會責任等因素相掛鉤的原則,測算績效分配系數,制定績效考核指標與考核系數,使付出和回報等價,尊重兒科醫生的勞動。
省衛計委醫政處處長趙昱輝表示,《關於實施全面兩孩政策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的決定》中提到,要加快產科和兒科醫師、助產士及護士人纔培養,合理確定服務價格,在薪酬分配等方面加大政策傾斜力度。現在國家已經意識到兒科醫生短缺的問題,鼓勵醫學院校加強兒科專業人纔的培養,同時實施兒科醫生二次招錄,增加兒科醫生就業機會;實施相關專業醫師轉崗兒科專業,多種渠道並行,努力解決“兒科醫生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