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5日訊 忽如一夜,在哈爾濱的大街小巷,鐵路車票代售點如雨後春筍般遍地而生,送票上門、就近購票等服務方便了人們的出行。但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這種“門店式”的售票形式,正逐漸被新生的互聯網購票所取代,城市中的那些火車票代售點正漸漸離我們遠去。

輝煌時期:一票難求
對大部分早一批經營火車票代售點的人來說,曾經日售百餘張車票的輝煌,已如時間一樣一去不復返。早些年火車票難買的時候,每天來代售點買票的人絡繹不絕,如趕上春節、寒暑假這樣的出行高峰,買張票都得托人找關系。
現狀:市區多家火車票代售點消失
2011年,互聯網購票推出,這一變化改變了許多人的購票習慣,火車票代售點門庭若市的景象消失,許多經營者在堅持了一陣後,或是出兌轉讓,或是關門閉戶另謀出路。
“受互聯網和電話訂票影響太大,實在是乾不下去了”,從2010年開始經營火車票代售點的哈市市民孫強,去年7月,迫於無奈關掉了自己苦心經營5年多的代售點,上漲的房租和人工費加上“斷崖式”下降的售票數,讓他入不敷出。“早些年沒有互聯網訂票的時候,乾代售點真掙錢,一天都能賣出百來張票,好的時候能賣出200多張”,孫強說,現如今互聯網提前60天售票,代售點提前58天售票,許多熱門車次等到代售點開始賣時,早就沒票了,長此以往人們也就不來買票了。關門前那會兒,孫強的代售點每天只能賣出20多張票,掙的錢連給員工開工資都不夠。
據哈爾濱站車集團有限公司劉顯明介紹,目前全省火車票代售點大約850家左右,這一數字從2009年至今沒再增過。哈爾濱市區內的300餘家代售點,近幾年多數都在頻繁轉讓,一般是乾2、3個月,看效益不好就再次轉給下家。現在,城市裡的火車票代售點正在逐漸減少,目前已有10餘家正式向管理部門提出關門或停業申請。

原因:網絡、電話售票衝擊大
2011年,中國鐵路客戶服務中心(12306網站)購票業務投入使用,登錄12306網站,輸入出發地及目的地,時間、價格、車票信息一覽無遺,再也不需要一頭霧水的去車站售票廳的巨大公示牌上查看自己需要知道的票務信息,也不需要去窗口花十幾二十分鍾的時間去諮詢,只需輕輕點幾下,一切都變的如此簡單。2013年1月,火車票互聯網、電話訂票預售期延長至20天,代售點預售期為18天;2014年底,火車票互聯網、電話訂票預售期再度延長至最長60天,代售點為58天……隨著購票渠道的多樣化,到火車票代售點買票這種方式漸漸被人們放棄。
市民宋先生說,網絡購票比代售點和火車站都有預售優勢,熱門線路的火車票只有通過網絡纔能搶到。
網絡售票除了預售期較長,便捷的取票方式也讓代售點自愧不如。如今通過網絡或電話訂票,到火車站拿出身份證不足一分鍾,就能把票取出直接上車,沒有多少人願意多花5元錢到代售點取票。
探索出路:“保姆式”服務拓展生存空間
“網絡、電話購票確實方便,但不懂電腦、不能熟練使用手機和電話的大有人在,對我們中老年人而言,通過網絡買票並非易事。”在一家代售點購票的劉大爺表示,老年人以及不懂電腦的人群,仍然需要代售點的存在。
一家火車票代售點的負責人介紹,如今火車票代售點為每乘客提供“保姆式”服務,特別針對於不會網絡購票的中老年人和進城務工人員。“如果沒有票,我們提醒乘客哪些時間段可以撿漏;如果沒有火車,我們會推薦機票或汽車票,以及建議如何轉車等等。除了購票服務,還與旅行社合作提供辦理簽證、旅游諮詢包團等增值服務。如果沒有帶現金也可以通過微信、支付寶支付。”
作為鐵路運輸中的一批“主力軍”——進城務工人員,他們所居住的村鎮等地方還存在著網絡覆蓋不夠廣,對新興產業不夠了解的現狀。對於他們來說,為求得一張火車票,或許比我們曾經“痛苦的回憶”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要乘幾小時的車程來到城市火車站,排隊買到自己的車票再乘車返回,這不僅極度浪費時間,還增加了出行的成本。代售點“下鄉”成為了火車票代售點生存的又一契機。在城鄉結合部設立火車票代售點,不僅給這份產業帶來了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服務了那些更需要得到幫助的人們,給他們帶來了便捷,使他們的出行變得更加簡單。
時代前進的車輪不會停歇,售票方式的轉變並不是偶然的情況,火車票代售點也並不會因此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如今哈鐵部門已經著手面向省內鄉鎮布設火車票代售點,為那些生活在網絡尚未普及或偏遠的鄉鎮乘客,提供車票代售業務。
稿件內容由東北網新聞頻道制作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轉發或鏡像,違者必究。
(資料來源:東北網、人民網、魯南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