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3日訊 22日4時,黑龍江省眼庫工作人員岳超英被電話吵醒。電話那端已經泣不成聲。“父親病危了,所以給你打電話,希望能幫我父親實現遺願。”沒有一絲遲疑,岳超英急忙和同事開始准備趕往賓縣。“病危的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老人最大的心願就是去世後,將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來。”岳超英說。“對於我們來說,不僅是一次取角膜的工作,更是去完成老人最後的心願。”
抗美援朝老兵一生樂於助人
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的廖佔江老人,經歷了戰場上的槍林彈雨,九死一生,被戰友捨命相救,這纔保住了性命,他的腳留下了八級殘疾。回憶老人這段經歷時,廖革學似乎能看到父親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的身影。作為廖佔江的小女兒,她曾多次聽父親講述這段抗美援朝經歷。
“在我的印象中,父親一直是一個充滿善心的人。參加抗美援朝的那段經歷,雖然使他的腳上留有殘疾,但他始終為此而自豪。從小他就教育我們,要做一個有愛心的人,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廖革學說,父親一直是自己的榜樣。“他平時和鄰裡相處得很好,誰家有困難都去幫,沒有一個人說他不好。我們總說他歲數這麼大了,還總瞎操心別人家的事。可他卻說,善行雖小但關鍵時會有大作用。我知道,他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心裡是很快樂的。”
七個兒女都支持捐助眼角膜和遺體
今年2月份,身體一直很健康的廖佔江突然覺得胃部不舒服。在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食道癌晚期。拿到診斷書的廖革學徹底絕望了。“老父親雖然身有殘疾,但各方面都很健康。我們商量後決定將實情告訴父親。”廖革學說。
得知自己病情的廖佔江十分平靜。在想了兩天後,他把7個兒女叫到了一起。“我決定在去世後將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出去。”話剛說完,兒女們陷入了沈默。“捐獻眼角膜可以理解,但人們都說入土為安,作為兒女對於捐獻遺體還是有些接受不了。”廖革學說。可看著父親殷切的目光,兒女們的心都軟了。“父親一直都很注意保護眼睛。起初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一次,我問他原因,他纔對我說,希望去世後能捐獻眼角膜,為他人帶來光明。當時我沒往心裡去,沒想到他是認真的……”
經過認真的考慮,7個兒女一致決定:幫助父親完成最後的心願。在為父親辦理相關手續時,廖革學心如刀絞。當病榻上的廖佔江在捐獻協議書上簽字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父親走的時候非常安詳。我知道他的心願實現了,他一定很高興。”廖革學說。
角膜將在兩周內移植
22日9時,岳超英和同事們到達賓縣。此時,廖佔江的兒女們已經做好了准備。“雖然老人的家屬很悲痛,但都十分配合,取角膜的過程很順利。”岳超英說。在取眼角膜之前,在場的人們為廖佔江老人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哀悼儀式,面對著老人的遺體三鞠躬,以表達心中的敬意。隨後,黑龍江省眼庫工作人員將老人的一對眼角膜取出。“當時我們很驚訝,一位82歲的老人眼角膜質量卻很好,這與老人平時保護眼睛有很大關系。”岳超英說。
在眼角膜取出後,廖佔江的遺體被哈爾濱醫科大學遺體捐獻處接收,用以醫學研究。岳超英說:“廖佔江的眼角膜被帶回檢驗,將在兩周內移植給需要的患者。老人的一對眼角膜,最少可以給兩個人帶來光明。”岳超英說。 □記者李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