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
5月20日訊 郭頌曾歷任黑龍江省歌舞團獨唱演員、團長,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名譽院長,哈爾濱可以說是郭頌工作、發展、紅火的地方,他的第二故鄉。19日,記者分別采訪了郭頌生前曾合作過的老搭檔、老朋友、後輩,從他們眼裡了解郭頌,回味那首永遠令人難忘的《烏蘇裡船歌》……提到郭頌,大家就想到那首反映赫哲族人過上幸福生活、充滿生活氣息的東北民歌《烏蘇裡船歌》。這首歌,也奠定了郭頌“民歌演唱家”的地位,胡小石正是該歌曲的詞作者。
19日,正在江蘇參加“中國音樂文學學會”采風活動的胡小石,接受了本報記者的電話采訪。談到這位合作搭檔、生活中的老朋友、老大哥,胡小石說,“我對他的藝術造詣和追求都特別欽佩,他是真正的藝術家,一輩子孜孜以求,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作為東北民歌代表性人物,他去了,對音樂界來說是重大的損失。”
“哈夏”催生《烏蘇裡船歌》
“對藝術精益求精,碰撞了半年多纔完成”
胡小石曾任黑龍江省歌舞劇院副院長,黑龍江省音樂、文學協會會長等職務。1962年,由他作詞的《烏蘇裡船歌》,隨著郭頌的演唱迅速紅遍大江南北,並在國際上引起轟動。鮮為人知的是,這首歌最初是為第二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創作的,“‘哈夏’催生了《烏蘇裡船歌》,當時郭頌、汪雲纔和我三人,為第二屆‘哈夏’做准備,我們分頭采風,臨走之前,郭頌跟我談過,說非常希望唱些別有風味的藝術歌曲,最好是反映少數民族的……”胡小石回憶道。
當時的郭頌已在東北民歌的演唱上名聲大噪,但他並不滿足既有的成績,更不想局限在一種風格中,想要更多的突破和創新。“回哈之後,我們仨在一起碰撞,都對赫哲族感受更強烈,一拍即合就開始創作,用了大概半年多的時間,纔完成。”談到合作感受,胡小石直言比較痛苦,因為郭頌是一個對藝術特別認真的人,今天剛叫了好,明天又會推翻,前前後後近半年,纔完成這樣一首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作品。
胡小石介紹,歌寫好後,還沒來得及在“哈夏”亮相,在北京,正好有—場包括郭蘭英、胡松華、郭頌3位民族唱法歌唱家的聯合獨唱音樂會。於是,在首都的舞臺上,郭頌第一次正式推出了《烏蘇裡船歌》,反響熱烈,作品受到一致肯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當場就將此歌錄制成了“每周一歌”,在“新聞聯播”播放前向全國播放。從此,《烏蘇裡船歌》完成了從創作到傳播再到傳世的全過程,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選入亞太地區音樂教材。
身體好時每年要唱一百多場
“不抽煙不喝酒,唯一的愛好就是唱歌”
胡小石比郭頌小9歲,回憶生活中二人相處的點滴,胡小石親切地稱郭頌為“老大哥”。“生活中,這位老朋友、老大哥很親切,”從合作之初,找當年他這個創作上剛起步的小學員談想法,到退休之後,兩人始終有聯系,“工作調動後,除了參加‘哈夏’等文化活動外,他也經常回哈,只要回來,我們都要聚一聚,聊聊音樂!”
用胡小石的話說,郭頌不抽煙不喝酒,唯一的愛好就是唱歌,“即使退休了,他身體好的時候,每年都要唱上100多場。”說著說著,胡小石不免感傷,“好幾年前,他就病了,嚴重時,氣管都切開了……”得知老大哥病逝的消息,胡小石非常悲痛,“對音樂界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我盡量安排開工作,去參加老大哥的追悼會,送他最後一程。”
同在“哈夏”被授予“終身成就獎”也曾共同創作《山水醉了咱赫哲人》
著名作曲家劉錫津:初次見他我還是個小學員
“今天一早,一位北京的記者朋友給我打電話,說想要采訪,我纔得知郭老師去世了。”從我省走出去的著名作曲家劉錫津,在電話中對記者說道,“雖然,我知道郭老師近幾年身體狀況不好,也插了很多管子,但當真的聽到這個消息時,還是非常震驚和難受。”
劉錫津創作的《我愛你,塞北的雪》、《北大荒人的歌》、《東北是個好地方》等作品,令人常聽常新、回味無窮。說起他與郭頌的結緣,劉錫津表示,那還是在他十幾歲的時候,“記得,第一次見到郭老師,我還是小學員,對他全是敬仰。”而自己與郭老師第一次共事,是在創作歌曲《山水醉了咱赫哲人》時。“郭老師給我的印象,就是對藝術追求十分執著。比如歌詞,他會一個字一個字地打磨。可以說,我從他身上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回憶著以往的點滴,電話另一端的劉錫津,頗為感慨,“最近一次見他,還是在2010年‘哈夏’上。那年,我與郭頌、金鐵霖、李雙江、傅庚辰五個從哈爾濱走出去的音樂人,被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授予了‘藝術終身成就獎’。哎,時間過得真快,曾經站在臺上一起領獎的人,如今就有一個已經作古了。作為我省文化藝術的代表人物,是郭老師將東北民歌整理創作,被國人熟知,也讓民間小調,一次次登上大雅之堂。我想,我們在緬懷郭老師的同時,也會激勵自己更加進步。”
與郭頌相交十幾載常得老師點撥
哈師大音樂學院教授劉臣:老爺子對後輩非常照顧
19日,談及郭頌老師的去世,哈師大音樂學院教授劉臣的語氣中,透著無限的悲痛,“今天上午得知老爺子走時,我還特意到網上確認了下,正打算明天給他兒子打電話呢。”劉臣說,自己和老爺子十幾年前就認識了,“曾經在青歌賽和哈爾濱本地的一些演出中,都見過面。但有一次偶遇,至今讓我難忘。那是2000年夏天,我在中央大街上走,後面一個大娘追上來,說郭頌老師喊我。我一回頭,看見不遠處的老爺子,真是受寵若驚的感覺。就這樣,我們邊走邊聊,一個多小時的路程中,老爺子在聲音的掌控,以及唱法上,都對我進行了細致指導。他還鼓勵我說,‘好好努力,很有前途。’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與他接觸,他的慈祥、和藹以及對後輩的提攜,都讓我記憶猶新。”
2006年至2008年間,郭頌常常回哈爾濱,“幾乎每次回來,都是我開車去接他。然後,送他去文聯啊、劇院啊,參加一些活動。”劉臣說道,“老爺子人很爽朗,說話直,聲音是典型的男高音感覺。只要他回來,就會找我促膝長談,問問我最近在音樂方面的事情。這些年,老爺子身體一直不太好,雖然我們不常見面,但會常常通電話。在電話裡,我們聊人生、聊藝術、聊生活,老爺子總是站在一個家裡長輩的角度,來關心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