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草莓種植大棚裡,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右)正在與城裡采摘草莓的游客交談。
黑龍江日報5月23日訊 5月20日,在甘南縣興十四村1.5萬畝稻田裡,58臺進口插秧機正在搶抓時間緊張作業,力爭把秧苗全部插播在豐產期。站在田埂上,看著眼前大機械插秧的壯觀場面,興十四村黨總支書記付華廷高興地告訴記者:“全村2.4萬畝耕地全部實現了精准機械化作業和高效節水噴灌,通過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大市場,實現土地規模經營,農業現代化水平已經走在全國前列。今年,我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結構,全部種植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把興十四村打造成為城市‘綠色大廚房’。”
2010年,興十四村與省農科院進行“院村共建”,目前黑龍江興十四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已建成萬米智能溫室1棟、實驗控制中心2543平方米,1個3000噸庫容的馬鈴薯種薯窖,建成溫室大棚1331棟。村裡先後購置大型噴灌設備100多臺套,耕地實現100%高效、節水噴灌,溫室和大棚內全部安裝了高效節水的滴灌設備。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興十四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擁有各類先進農機500多臺套,作業面積輻射興十四村及周邊耕地40多萬畝,每年生產糧食6億斤。土地全部實現連片種植,規模化經營,全村耕地由村裡2%的勞動力種植,98%的勞動力成為二、三產業工人。
通過調整農業種植結構,興十四村走上了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幾年來,經農業專家篩選,園區示范種植作物18大類105個品種,應用各類技術33項。馬鈴薯最高畝產達到1.03萬斤,超大西瓜最大超過150斤,南瓜最大達到336斤。溫室大棚種植禮品西瓜、香瓜、草莓、食用菌等高效益品種40多個,每棟大棚純收入5萬元以上。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興十四村積極發展有機農業,農業示范園區全部采用“3+2”生產模式(即空氣、水、土壤無污染,不使用農藥和化肥),打有機牌,走特色路。利用生產綠色有機農產品的資源優勢,農產品加工業不斷發展壯大,進一步提昇農產品附加值,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大江南北,走上全國各地市民的餐桌。
付華廷說,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在審議現場聆聽了總書記講話,感到十分振奮。我們就是要通過農業現代化、產業化和農村信息化的“長處”,著力解決“如何種好地”和鼓起鄉親們“錢袋子”的問題,確保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兩會”結束後回到村裡,我們立即著手進行2016年全村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減少玉米種植面積,發展水稻、馬鈴薯、有機大豆、棚室蔬菜、食用菌,有機水稻面積增加到1.5萬畝,4000畝棚室經濟重點發展香瓜、草莓、大西瓜、禮品西瓜,20多棟大棚種植的5個品種食用菌年生產量達到50萬斤,種植馬鈴薯商品薯、種薯面積達到4200畝,種植非轉基因高蛋白有機大豆600畝,同時擴大圓蔥、粘玉米、青貯玉米種植面積。
付華廷算了一筆賬:通過調整種植結構發展棚室經濟,一棟大棚效益可以頂上100畝玉米收益。今年種植的150畝圓蔥,春耕時就已簽訂訂單,到秋50萬斤圓蔥將全部出口到俄羅斯。綠色有機香瓜更是受到城裡人的青睞,4月28日開始采摘上市,每斤賣到30元,最多一天賣出香瓜1000多斤。
為確保消費者吃到綠色健康的農產品,興十四村積極加快有機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建設,園區棚室和田間全部安上攝像頭,實現全程可追溯,確保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放心,最終實現由原來的賣產品向賣生態、賣環境、賣安全、賣健康轉變,努力建成全國有機食品第一村、有機食品專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