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哈爾濱
搜 索
億元村的創新范兒 記尚志市元寶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
2016-05-24 15:38:1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長虹 潘宏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24日訊 谷雨第二天,東北大地春風驟起。黑土地萬物萌動,農民犁地點種,此時正是季節。

  在通往尚志市元寶鎮元寶村的路邊田地裡,數臺挖掘機伸開長臂上下舞動——元寶村正在進行著“旱改水”。村黨支部書記張寶金站在田埂上,披著棉襖,指揮著,手裡的記錄本被大風刮得呼啦啦作響。

  張寶金的小本上,有他簡要勾勒的元寶村今春“旱改水”平面圖。自打從電視上聽到國家農業部門反復強調轉變農業種植結構的消息,又聯想到去年玉米收購價格下降,他果斷作出決定:元寶村逐年減少玉米種植,今年將1500畝旱田改水田。4月初,他召集各大隊負責人,早早啟動了翻地挖渠工作。

  “玉米和水稻相比,一畝地收入差500元呢!”張寶金說,“這對辛辛苦苦種田的人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咱也要調整種植結構,不能等了,今春就要幫助農戶動起來!”

  張寶金一貫風格就是說動就動。“旱改水”的基礎改造資金由村裡出,挖掘機由村裡僱好,谷雨前後就從適合種水稻的地塊開始進行改造。村民們說,瞅著吧,我們村這事又走在前面!

  是的,40年來,從張寶金當上村裡的生產隊長、村黨支部書記,元寶村這個雖地處偏僻但卻因一部小說《暴風驟雨》而名聲在外的小山村,就事事走在全省農村的前列:1998年成為“億元村”,有“中國鉛筆之鄉”美譽……因農興村,以工富村,如今的元寶村已成為擁有總資產6.7億元、人均年純收入2.8萬元的城鄉統籌示范村。

  “我能帶領大伙用40年時間把一個貧困村建設成億元村,要說有什麼訣竅,那就是聽黨的話,踏踏實實地乾,心裡時刻想著群眾的事!”

  初見張寶金,讓人不免有些擔心。因為得知他已年逾古稀,眼睛視力不是很好,還因患心髒病剛剛從外地就醫回來。然而,就是這樣一位老人,當他一走在村裡寬闊平整的水泥路上,步伐依舊有力。他用濃重的山東鄉音為記者講述元寶村的發展脈絡,其間聽他說的最多的是“講科學”、“要創新”。


 

  40年前的秋天,張寶金當上生產隊長,嚴格依照科學種田,合理密植,精細施肥,他領導的四隊當年的畝產和收成把其他大隊遠遠甩在了後邊。別人播種間距有長有短,張寶金要求必須七寸點種;別人施肥一撒了事,張寶金要求必須手抓碾碎施肥到株。

  較真,講科學,是張寶金1979年加入黨組織後奉行的一貫工作作風。而當上元寶村支書的張寶金又在自己的行動中加上了帶頭創新的准則。

  在剛剛實行改革開放的年代,張寶金就在元寶村實行包產到人的生產責任制。張寶金要求他的隊員包壟包塊,誰的地塊種不好罰誰重來,春天誰播的種,秋天誰就去收割。就這樣,同樣是那片地,到秋給村民帶來的是萬分驚喜的收成:年終分紅,從來都只有8分錢的人均工值,這一年竟達到了2元。之後最多一年人均工值達到了2.47元!

  靠著科學較真兒,嘗試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張寶金讓土地大增產。他想,糧食增產是有限度的,單靠農業致富仍有局限。如何讓元寶村變得更富裕,他想到了要去外面看看。

  山東、江蘇、湖南、廣東,張寶金帶領幾位村乾部一路省吃簡用,冬天住過廣州火車站的廣場,連續幾夜乘坐硬座火車。經過多次艱辛考察,他為元寶村的未來提出了新規劃:靠山吃山、有林用林,他帶頭集資60萬元,創建元寶村衛生筷子廠。資金靠入股籌集,村、企、民各佔股份,帶動全體村民建廠共同致富。第二年改為元寶山餐具廠,衛生筷子開始遠銷日本和東南亞。1992年,元寶村與香港一家公司簽訂合資建廠協議,成立了黑龍江元寶山木制品有限公司,獲得了產品的直接出口權;1994年,在上海中鉛一廠的支持下,新上了鉛筆生產項目;1995年,他應邀去大興安嶺將8家經營不善的衛生筷子加工企業收下,嚴格抓管理保質量,所有產品全部運往大連、北京後再出口國外,當年創產值1億多元。

  張寶金為了元寶村的永續繁榮,始終沒有停下探索創新的腳步,元寶村的企業滾雪球般發展壯大,年加工鉛筆和鉛筆板分別佔全國總量的20%和60%,從業人員3500多人,是全國鉛筆板集散地。全村勞動力有80%從事企業生產、20%從事農業生產,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的90%來源於工業。

  “我當村黨支書36年,深深知道元寶村走的每一步都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我們這些基層乾部只要按照黨說的,為百姓真抓實乾、一個一個讓好政策落在實際工作中,百姓的生活就能大變樣!”

  張寶金的眼睛已經不能長時間看報紙,近些年他對黨中央政策的了解主要通過“聽”電視。中央出臺的富民政策,他絲毫都不漏掉。

  黨的十八大召開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統籌發展,成為農村改革的重點。城鄉發展一體化,黨對農村工作的這個目標張寶金放在了心上。


 

  離尚志市區30公裡、缺少絕對優勢的資源,元寶村如何能做到城鄉統籌發展?張寶金說,城鄉統籌,農民是主力軍,要自我發展,不能等靠要。於是,在村民富裕、村集體有了壯大的元寶村,張寶金帶領村乾部和村民開始搞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投入集體資金,讓村裡人也有了可與城裡人媲美的教育經費、社會保障和文化生活。

  元寶村村民比全國的農民提前23年免交了村統籌和鎮統籌,提前1年免交了農業稅。從1995年開始,元寶村九年義務教育費由村辦企業支付。凡昇入重點高中和中專以上院校的學生,村裡分別給予獎勵。目前,元寶村的磚瓦化率、自來水、有線電視、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都達到了100%。

  村裡先後建設了荷花池、元寶山等六大景區,打造的中國土改文化第一村景區被評為國家級3A景區。通過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極大地帶動了尚志市服務業、餐飲業的發展,也增加了元寶村村民收入,近年來,元寶村已接待游客數十萬人。

  “我就認個實在,種地建企業都不會投機取巧,搞歪門邪道。我認一個理,那就是發展就是硬道理。村民們有小富即安思想,可我們乾部不能偷懶順水推舟拖著不乾事,黨員乾部要事事想在前面。”

  從40年前通過科學種田、嚴格落實生產責任制使糧食高產高效,到引領農民走上以工富農之路,憑借質量和信譽讓村辦企業成了行業大咖,張寶金一貫不變的是那顆永遠為民著想的心。如今元寶村農業穩產高產、企業效益節節攀昇時,張寶金又開始籌劃“循環經濟”、“立體經濟”,要走出小村的局限,實施資源、銷售兩頭在外,建設產業園區,實現多產共進。

  2000年,張寶金提出要“邁出國門辦工廠”,7次到俄羅斯考察,4次與俄方談判,最終購買了俄方一座山林的采伐權和廠房設備,並派出管理人員和技術骨乾50人,聘用俄方工人100人,成立了元寶山遠東木業有限責任公司。該企業年加工半成品衛生筷子20萬箱,返回元寶村進行精加工後出口日本,年出口創匯320萬美元。

  要在一個村建工業產業園區,這是個大膽的設想。張寶金搜遍了全省也沒找到能借鑒的樣本。但他琢磨,一方面建園區能讓產業集群發展,符合經濟規律;另一方面村裡的鉛筆企業發展空間受限,有實際需求,這事肯定沒問題。於是張寶金就帶領鄉親們在村西挖下了鉛筆園區的第一鍬土。半年後,一棟棟廠房拔地而起。目前已吸引4家企業入駐,其中3家是來自吉林等地的外來投資者。等到二期工程完工,這些企業能解決1000人的就業問題。

  “多虧了老支書,企業的原料和銷售都不愁。”元寶村宏遠木器有限責任公司經理王連軍感慨,張寶金老支書主動幫著我們聯系客戶,組織企業到國外買木材,帶大伙參加廣交會,開拓國際市場。

  在別的村年輕人紛紛離家到城裡打工時,元寶村30多歲的劉寶成安心在家過著小日子。一家三口住著村裡的一棟二層小樓,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整理院子裡的葡萄架。他說,老支書為了讓村裡的年輕人留在家裡也能致富,想了很多主意。根據每家實際情況,幫著想創業路子。劉寶成學過開挖掘機,張寶金就讓村裡提供擔保幫助他貸款買了一臺“鉤機”,三年下來,劉寶成家有了三臺“鉤機”,村裡鎮上有基建的活,都會用上。

  又是一年春風吹過,植物生長,田野花開。元寶村裡,農人撒谷插秧,耕耘的是日子;工人愉快勞作,精工巧奪,收獲著光陰。村民們說,有張寶金這樣黨的好乾部,元寶村會永遠走在生機勃勃的路上。

首頁  上一頁  [1]  [2]  [3] 

責任編輯:王艷

【專題】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

【專題】風帆起龍江 乾字我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