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7月18日訊 林甸縣鶴鳴湖鎮南崗村有個80後叫於健,早年的打工生涯,使他積攢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幾經打磨歷練,他決心要開展自己的事業,不斷摸索嘗試後,終於在水稻事業上做出了大文章。
早年的南崗村名為林齊島,景色宜人且四面環水。初中畢業後的於健無心學業,想外出闖蕩,替家裡分擔生活壓力。於健去了山西,在工地當力工,一乾就是六個月,朝八晚五的生活磨平了於健的性子。轉年他帶著打工掙的3000元錢回到了家鄉。
“咱是有理想的人,在外沒有歸屬感,就回家做事業,誰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打漁、收蘆葦、收羊草都經歷一番後,我發現運草挺賺錢,於是買掛車專門倒騰草,最遠賣到了濟南的動物園。雖然辛苦,但年銷3萬噸,年賺200萬元的成績沒白忙活。”於健回憶著。
賺到錢,嘗到甜頭的於健一鼓作氣開始尋求更大的成功。
“村裡有一片水田,經常一年收成好,一年收成壞。我偏不信這個邪,2013年包下4000畝水田,自己貸款加上村裡扶持共投入2000萬,同時購進了鉤機、推土機、插秧機等設備,決心大乾一場。”於健做決定時總是毫不遲疑。
乾買賣多年,潛心做個種田漢還是頭一次。於健虛心向當地土專家請教,每天不但上網瀏覽關於種水稻的知識,還購買了大量書籍,理論應用於實踐,於健胸有成竹。
萬丈高樓平地起,種水稻從施肥到插秧再到收割都是學問,必須樣樣精,果實質量纔能高。
於健特意多方考察詢問,最終在北京購買了滿意的有機肥。“普通化肥2萬5一噸,而有機肥2萬一噸,留住水田營養成分的同時還能增產,所以我堅定地選擇後者。”於健的賬算得明白。
第一年,於健只試種了2300畝地,產量90萬斤,收益130萬元,這已讓村民羡慕不已,可他並不滿足。轉年他聘請了東北農大教授坐鎮並成立了水稻種植合作社。測土配方,根據自家水田情況,配出“私人訂制”有機肥。這次,於健想打保守牌,只精種600畝水田,從育秧到收獲全程聘請專家監督,功夫不負有心人,僅600畝水田創造了90多萬元的純利潤。入社的村民王健、范平等人,人均分紅十萬元。
前兩年效益不錯,今年剛開春村民韓明國等人積極加入合作社。
用於健的話說,在家鄉種水稻有地利優勢,今年雨水溫度也都特別給力,人心齊更是為他的水稻事業助力,想不賺錢都難。
今年於健種了3100畝水稻,他說年賺百萬不是目的,重在過程中實現了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