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打造『音樂劇』名片 讓城市故事『活』起來
2016-08-16 12:45:5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楊寧舒 劉心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8月16日訊 近日,韓國音樂劇《圖蘭朵》作為“哈夏”的重頭戲,在哈爾濱大劇院連續上演6場,受到業界一致好評。該劇將“圖蘭朵”這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創造性地搬到海洋王國,通過頂尖3D技術呈現美輪美奐的場景,來自韓國的圖蘭朵公主與她的真命天子以及海洋王國的臣民們,身著古典而奇幻的民族服裝,通過婉轉的歌聲、絢麗的舞蹈,為哈爾濱觀眾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愛情傳奇。

《圖蘭朵》劇照。 

  外來演出多了,讓我省觀眾大飽眼福之餘陷入思考:如何打造哈爾濱“音樂名片”,用高端音樂產品講好百年“音樂之都”故事?省社會科學院和省藝術研究院的兩位學者近日提出中肯的建議。

  聚合優勢打造哈爾濱“音樂劇”名片

  2010年,繼意大利博洛尼亞、西班牙塞維利亞、英國格拉斯哥、比利時根特之後,哈爾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第五個“音樂之都”稱號,成為目前亞洲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淑梅說,哈爾濱音樂資源之豐厚久負盛名。從音樂歷史上看,哈爾濱是中國第一個引入西方音樂的城市。1908年,哈爾濱誕生中國第一個交響樂團——哈爾濱交響樂團。1921年,哈爾濱成立中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第一音樂學校。1958年,哈爾濱舉辦中國最早的音樂活動月——“哈爾濱之夏”音樂活動月。1961年,“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成功舉辦。2003年,中國第一家音樂博物館——黑龍江音樂博物館在哈爾濱落成。2008年,哈爾濱松雷集團音樂劇基地被評為國家級音樂劇產業示范基地,也是目前我國唯一的國家級音樂劇基地。2009年,鄭律成音樂博物館在哈爾濱落成。2015年,哈爾濱音樂學院開始招生。2016年,哈爾濱大劇院正式投入使用。從音樂名人看,哈爾濱的音樂文化底蘊哺育出眾多音樂名人。從音樂成就上看,一百多年來,哈爾濱音樂始終秉承緊跟形勢、謳歌時代的傳統。目前,經典音樂劇早已成為大眾時尚文化產業的風向標,比如《劇院魅影》25年票房達10億美元,《貓》、《媽媽咪呀!》在全球上演,賺得盆滿缽滿。

  郭淑梅說,面臨音樂劇產業的機遇期,“音樂之都”哈爾濱不應坐失良機。特別是與其他城市相比,哈爾濱得天獨厚的音樂資源,對做大音樂劇市場,無疑更具備“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

  韓國音樂劇帶來的成功啟示

  上世紀90年代,日本音樂劇大師淺利慶太預測,未來十年中國將成為音樂劇大國。然而,率先步入音樂劇產業隆盛期的是韓國。2014年,韓國音樂劇國內總收入3259億韓元,與2013年同比增長8%,原創作品215個,同比增長4.4%。據2014年《紐約時報》全球音樂劇市場調查,韓國首爾是繼美國百老匯、英國倫敦、德國漢堡之後的世界第四大音樂劇市場。

  省藝術研究院藝術理論評論部副主任、副研究員李大武介紹說,韓國原創音樂劇的創作和商演,已有五十年歷史。近二十年,創作和商演進入全盛期。據韓國媒體最新報道,近五年韓國音樂劇總收入年平均增長率是19%,其中海外市場佔大宗,日本和中國是主要目標市場。2012年到2014年,韓國原創音樂劇《洗衣服》、《三劍客》、《女神在看著呢》等40個作品進軍日本常駐公演,同期,《尋找金鍾旭》、《光華門戀歌2》、《愛麗子貝》等13個作品在中國公演。2015年在哈爾濱成功首演的韓國大型原創音樂劇《英雄·安重根》,每年在韓國公演2個月,場場爆滿。

  李大武說,韓國音樂劇的制作和演出模式對中國音樂劇有很大啟示。首先是全球化理念。韓國一批在歐美留學的音樂制作人,模仿歐美音樂劇的同時,在創作中注入韓國傳統的音樂元素,形成既有世界流行文化特點又不失民族風格的音樂劇,為轉戰海外市場奠定基礎。其次,音樂劇文化創新與題材開發是關鍵。韓國音樂劇界在考察日本、中國市場後,不僅把韓國古典故事排在開發日程上,而且還把中國題材花木蘭、孫悟空、武則天等都排在創作日程表上。此外,韓國中小型音樂劇制作公司為適應新的生存現狀,開發針對性很強的觀光客音樂劇、家庭音樂劇、兒童音樂劇、美食音樂劇、露天廣場音樂劇、韓國傳統武術音樂劇等品牌劇,在音樂劇市場公演,達到長盛不衰的地位。三是政府的文化振興政策。在韓國,文化投資被認為是高收益的無煙產業、跨國界產業和朝陽產業,1999年設立韓國文藝振興基金2750億韓元,2000年就達到4500億韓元。文化產業振興基金也達到5000億韓元。通過振興基金,韓國原創音樂劇可以得到1億至10億不等的創作補貼。四是商業化運作和影視明星的加盟。韓國音樂劇公演前提前預熱,充分利用咖啡館、微信群、媒體話題等方式,形成音樂劇欣賞氛圍,而當紅影視明星爭相演出音樂劇並以此為榮,帶動了一大批粉絲投入音樂劇的欣賞。此外,“互聯網+”渠道的成熟,助推更多的人關注音樂劇劇場。

  依托“哈夏”等載體發展音樂劇產業

  兩位學者特別提到有著50餘年歷史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認為其目前已與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一起,成為哈爾濱享譽全國的“一冬一夏”兩大文化活動品牌。建議依托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哈爾濱大劇院等全國知名的文化載體,把音樂劇作為“音樂之都”系列品牌的龍頭項目,精心制定發展規劃,抓好頂層設計,帶動區域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郭淑梅說,我們應該建立音樂劇孵化基地,打造音樂劇產業鏈,引進和培養音樂劇專業人纔,重點發展具有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原創音樂劇,努力推出“叫響全國、走向世界”的精品音樂劇。

  針對國內音樂劇市場需求量大、類型供應不足的現狀,她建議汲取韓國經驗,在類型化上下功夫,增加音樂劇的類型數量,滿足觀眾多類別、多層次需要。同時,對音樂劇周邊產業,如唱片、紀念品、演藝經紀、專業培訓、旅游業、電子商務、餐飲、賓館、購物等項目進行綜合考量和布局,充分發揮音樂劇龍頭帶動作用,集中打造音樂劇產業鏈,孵化市場需要的各類人纔和產品。

  同時建設音樂劇一條街,形成規模效應,將哈爾濱市大中小劇院建設納入城市發展統一規劃,打造全國首個音樂劇一條街,設立哈爾濱音樂劇節,打造哈爾濱音樂劇品牌,借鑒東莞經驗,在音樂劇節上下功夫,達到既促進音樂劇產業的快速發展,又增加“音樂之都”音樂文化內涵的目的。

  此外,可以創作觀光民俗音樂劇,突出地方特色,堅持“文化+旅游”的發展模式,將音樂劇與特色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以黑龍江世居少數民族的傳統音樂、舞蹈、民俗和歷史故事等為素材,創排特色民族音樂劇,增加音樂劇種類,突出音樂劇地方特色,實現音樂劇與旅游產業的“雙贏”。

責任編輯:王輝

【專題】第33屆中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