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8月25日訊(記者 欒微 王春穎 王忠岩)25日,2016年第四屆中國(鏡泊湖)國際農產品冷鏈物流峰會在牡丹江開幕,會議首場“頭腦風暴”討論會議圍繞《為農產品“短腿”難題診脈開方》的話題進行討論。
討論中,主持人的一句問話掀起了整場頭腦風暴的高潮,“在果蔬生鮮的產品運輸中,土法子‘棉被+冰塊’是否屬於冷鏈物流?”
郝建亭參與討論。
倪曉東參與討論。
頭腦風暴現場。
現場半數以上的觀眾認為該種土法屬於冷鏈物流。參會企業代表郝建亭說,這種措施能夠降低損耗,起到了冷鏈物流應起的作用,雖然運輸效果較正規的全冷鏈物流的有所下降,但較常溫運輸,這種土法子的運輸效果要好一些。他表示:“冷鏈太缺了,有總比沒有強,我們期望有更好的,但是目前解決不了,所以為了解決眼下運輸問題,只能‘棉被+冰塊’。”另一參會企業代表倪曉東也贊同郝建亭的說法,倪曉東說:“以東北的季節性,該方法能夠減少成本,但這種方法到南方就行不通了。”在熱烈討論後,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副會長江波給出了解答,他說:“有很多人有過這個疑問,這種‘棉被+冰塊’的土法子只能被叫做冷運輸,並不屬於冷鏈運輸,是一種人為的冷環境。”
數據統計,國內生鮮電商的損耗率大約在10%以上,有些甚至達到30%左右,而線下實體生鮮超市損耗率一般能控制在5%以內,而這種損耗率高的情況主要的原因是出在冷鏈物流環節中。生鮮電商雖然是新的市場藍海,但卻不能爆發式增長,冷鏈物流是瓶頸。如何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前提下解決冷鏈物流中的問題,成為了生鮮電商平臺能獨佔鰲頭的不二法門。
頭腦風暴的討論中,參與討論的專家們討論對比國內外的物流冷鏈環節上的不同,發現中西方國家在這一環節存在許多差異。近階段我省多數中小微企業仍會選擇“冰塊+棉被”的土法來保證生鮮產品的冷鮮保溫,而西方國家已經普遍在使用不少冷藏冷凍方面的新技術,例如氣調技術、預冷技術、微生物控制技術、冷庫自動化技術等,這樣的技術更有利於實現全程冷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