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機制 激發活力
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人纔支橕
省農業科學院黨組
近年來,省農科院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搭建發展平臺,創新引纔方式,完善評聘機制,著力打造一支勇於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的高素質農業科研隊伍,為全省糧食持續穩定增產提供了有力人纔支橕。

2011年11月28日耕作栽培所博士後科研分站博士後進出站答辯報告會。
一、搭建發展平臺,深度培養開發現有人纔。緊緊抓住人纔深度培養開發這一關鍵,不斷優化科研工作條件,為人纔提供創新創業平臺。一是為人纔潛心研究搭建科技創新平臺。新建檢驗檢測大樓、國際農業科技創新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8412畝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和268畝的黑龍江(三亞)農作物種質創新園區,並率先在全國實施農業科技創新工程,打造了大豆、玉米、水稻等12個農業科技創新核心團隊。目前,全院159名博士中有77名是在職培養的。2013年以來,全院共爭取市級以上大項目470項,獲得各級科研成果獎勵201項,審定農作物新品種119個。二是為人纔服務產業搭建成果轉化平臺。創立“五位一體”院縣共建模式,先後與39個縣市、3211個村開展院縣、院村共建,建設專家大院39個。2003年以來,全院有729名科研人員通過共建推廣新品種3892個、新技術513項。特別是與興十四村共建的黑龍江(興十四)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推動該村2015年人均收入達到7.6萬元。創立省級龍科企業孵化器公司,設有大學生創客空間、中小企業孵化平臺和規模企業加速平臺,為入駐企業提供辦公場地、工商稅務登記、知識產權保護等全方位一站式辦理服務,目前已有27戶企業入駐。三是為人纔提昇水平搭建對外交流平臺。先後與美、俄等20多個國家的科研院所、大學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等國際組織建立穩定合作關系,成功舉辦中國黑龍江國際農業生物技術峰會、第三屆國際農科院院長高層研討會和第三屆中•挪農業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互派訪問交流學者600多人次。苗木所王曉丹博士經過出國訪問學習,發表多篇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論文,且有1篇論文被SCI收錄,影響因子達11.47。
二、創新引纔方式,精准引進急需緊缺人纔。始終以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為導向,剛柔並濟引進各類高端人纔。一是建設院士工作站,柔性引進高端人纔。建設省農科院現代農業和龍科種業集團種質創新2個院士工作站,聘請了張齊生等8位院士。這些院士專家指導我院耕作栽培、生物技術等研究所開展的小麥油菜復種、多種牧草的分子改良、特有南瓜品種的基因組測序與功能分析等研究均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二是出臺引纔政策,剛性引進緊缺人纔。先後出臺10項人纔政策,對引進博士給予10萬元安家費和6萬元科研經費,對哈外單位引進的博士再多給5萬元安家費,並將引進的王延峰、馮鵬博士的家屬調入院裡工作。近些年引進的82名博士均成為我院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其中土肥所引進的王爽博士,多次獲得國家和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牡丹江分院引進的王燕平博士,入職第二年就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佳木斯分院引進的馮鵬博士,獲得省博士後特別資助項目。三是借助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集聚創新人纔團隊。在全國農科院系統率先成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並成為我省首家具有獨立招收博士後資質的科研單位,創新成立的26個博士後科研工作分站,招收博士後295人,增強了全院科技自主創新實力。
三、完善評聘機制,科學評價使用人纔。職稱評聘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我院通過推進職稱評聘改革,完善人纔評價機制。一是堅持評價機制與我院職能定位相結合。我院的主要職責是為全省農業發展、農村進步和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橕和技術服務。為更好地發揮職稱評定的激勵作用,在省人社廳的支持下,從2006年開始,我院嘗試在自然研究、農業技術和實驗這三個主系列實行專業技術職務直接聘任,探索建立與職責任務結合更加緊密的差異化評價機制。先後有260人直接評聘為高級職稱,其中17人成為省級領軍人纔梯隊帶頭人,有40人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傑出青年基金等重大專項。二是堅持評價標准與三農工作實踐相結合。取得職稱評聘自主權後,我院克服過分強調學歷、資歷和論文的傾向,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纔。對於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主要看獲獎成果在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上有多大的適用性,能解決多少實際問題。依此出臺的《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業績量化考核辦法》,把服務“三農”列為主要評價標准之一,實行技術推廣人員與科研人員同等待遇,推動全院每年有近600名科研人員長期堅持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徹底解決了科研與實踐脫節問題。三是堅持評價結果有利於服務支橕農業生產。按照新標准,28名在服務“三農”中表現突出的科研人員被破格晉昇為高級職稱。大慶分院的李志學因科技服務貢獻突出,被破格晉昇為副研究員後,孩子高考都沒回家,始終蹲守在興十四村進行技術指導,高水平的瓜類生產技術贏得了農民的廣泛贊譽。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學習貫徹這次會議精神,繼續抓好黑發〔2015〕6號和黑發〔2016〕20號文件的貫徹落實,加快人纔政策創新步伐,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纔創新創業活力,為黑龍江省現代農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纔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