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稀罕事兒
搜 索
30多年間做出上萬幅葉雕 伊春葉雕達人沈鳳蘭:在葉子上『雕刻時光』
2016-11-06 07:27:25 來源:生活報  作者:鄧明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生活報11月6日訊 一片薄薄的樹葉,它在人們眼中的價值,無非就是當飄落之時,展現出秋的魅力。可是,它在能工巧匠的手中,卻是創作的源泉。在伊春市伊春區,有一位大姐,叫沈鳳蘭,今年50歲,她的絕活就是在樹葉上雕刻各式各樣的人物和風景。梅蘭竹菊、金陵十二釵、十八羅漢、八仙過海……這些惟妙惟肖的精美圖案讓人不禁嘖嘖稱贊,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叫葉雕。眾所周知,樹葉不但薄,且缺少韌性,最主要的是,一片葉子的面積再大不過巴掌大小,由此可以想象,沈鳳蘭在雕刻的時候,刀功和力道必是非常純熟。在沈鳳蘭創作葉雕藝術品時,曾經發生過哪些故事呢?日前,記者走進了沈鳳蘭的『雕刻時光』。

  小樹葉上雕刻出大千世界

  說起沈鳳蘭與葉雕的不解之緣,還要從她小時候的愛好說起。沈鳳蘭告訴記者說:『我從小喜歡手工制作,如剪紙、編織等,還喜歡在蛋殼上雕刻作畫。』她能把撲克牌經過粘貼,變成一個精美的皇冠,還能用幾張普通的紙,折疊成一只卡通形象的小狗。正是這種最原始的手工制作經歷,為她後來真正進行葉雕創作打下了基礎。

  沈鳳蘭告訴記者,兒時深秋的一天,她在路邊玩耍,幾片樹葉飄落在她眼前。她突發奇想,這樹葉薄如紙,能在上面作畫嗎?強烈的好奇心使得她立刻拾了幾片落葉,回家就用刻刀在葉面上刻起來。幾經努力,她刻出了公雞的輪廓,這激起了她的信心。漸漸地,她對葉雕如癡如醉。『剛開始時,由於不懂葉子的習性,我吃了不少虧,後來慢慢知道秋天是采集葉子的黃金季節,這時的葉子致密、厚實,不易變色。尤其是自然飄落的葉子最好。』

  『葉雕的精髓就在於根據葉脈構圖,最忌諱切斷葉脈。』沈鳳蘭告訴記者,葉雕制作周期較長,從采集、選葉、清洗、雕刻、壓乾到後期處理,需要十幾天纔能完成,稍不留心便會斷裂或出現豁口,甚至切斷葉脈,哪一步錯了都會前功盡棄。她每次雕刻,都要一邊考慮葉形是否完整,一邊巧妙地利用形狀、顏色、斑點、葉脈等先天條件,進行構圖。『這絕對是個耐力活兒,必須坐得住纔能刻出好圖案。』

  翻開她的葉雕畫冊,記者仿佛走進了沈鳳蘭的生活。楓樹葉、丁香葉、白楊葉、銀杏葉、梧桐葉、樺樹葉……一片片樹葉大多來自於小興安嶺大森林的葉子,依據樹葉原有的形狀和顏色,選擇相應的題材,經過深思熟慮雕刻成了金陵十二釵,十八羅漢,八仙過海,梅、蘭、竹、菊,以及孔子、雷鋒等圖案,讓人忍不住贊嘆她的匠心獨具。

  在沈鳳蘭的微信簽名中寫到:『秋天,金色的季節。我最愛那五彩繽紛的樹葉。』30多年,她把自己的業餘時間都用在了葉雕創作上,用小小的刻刀在一片片樹葉上,刻著自己的生活,也雕刻出大千世界。

  『別人旅游看風景而我去尋找葉子』

  在別人眼裡,一片葉子再普通不過,可是這些普普通通的葉子,在沈鳳蘭眼中卻如同『稀世珍寶』。而且,她看葉、挑葉、雕葉似乎達到了癡迷的地步。就拿挑選樹葉來說,曾經鬧出了不少笑話。可沈鳳蘭卻說:『葉子是我創作葉雕的源泉,沒有葉子,就沒有這一幅幅生動的葉雕作品。』

  沈鳳蘭說,為了挑選葉子,她外出旅游時,通常顧不得欣賞美景,而是尋找葉子。『我有個撿樹葉的習慣,因此我每天出門都會帶個口袋,走到哪裡撿到哪裡。』伊春附近的葉子自然不在話下,哈爾濱、沈陽、大連等城市的葉子她也都撿過。就在今年十一假期,她竟然去了溫州撿樹葉。

  國慶節,沈鳳蘭去溫州參加親屬的婚禮,為了撿樹葉,她竟然提前一周抵達溫州。去溫州之前,沈鳳蘭做了功課,在網上查詢當地有哪些樹種,樹葉是什麼形狀,而且打電話問溫州的親屬,這些樹葉到哪個公園能找到。為了這事,親屬沒少『嘲笑』她:『葉子不是到處都有嗎』!後來,沈鳳蘭專門到網上做了攻略,找出大樹比較集中的地點並記錄下來。10月2日,沈鳳蘭抵達溫州,安頓好後,馬上坐上公交車去尋找葉子。即使在公交車上,她也會向別人打聽哪裡有樹葉。『別人旅游看風景,而我卻是在尋找樹葉。』沈鳳蘭說。結合『異型樹葉』開創『拼色葉雕』

  從創作『大公雞』到現在,沈鳳蘭已走過30多年的創作道路。『葉雕特別難,它需要時間和耐心,葉子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失水萎縮,這也就要求雕刻者每時每刻都要調整刀的角度,這樣纔能完成一幅流利的創作。』沈鳳蘭告訴記者,現在從事葉雕的人非常少,能堅持葉雕30餘年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沈鳳蘭的上萬件珍貴的作品中,在表現人物的作品中有偉人系列,如毛澤東、孫中山等;有名人系列,如孔子、雷鋒等;傳說故事中,有金陵十二釵,有十八羅漢,還有八仙過海等。但表現更多的是大自然中的各種生靈,梅、蘭、竹、菊,小興安嶺中的紅松、白樺、松鼠、梅花鹿等,她還在二百片樹葉上分別雕刻了書法中的一百個『福』字和一百個『壽』字。

  2011年,在全國紅色經典書畫大賽上,沈鳳蘭在一片樹葉上創作的偉人頭像作品,榮獲特別獎,她本人也被大賽組委會授予『最具有影響力的紅色經典藝術家』榮譽稱號。

  沈鳳蘭的作品得到認可之後,她又在傳統葉雕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結合『異型樹葉』,開創了『拼色葉雕』。『有的樹葉本身長得畸形,但這些形狀卻又恰好可以進行再創作。』沈鳳蘭指著一幅猴子吃桃告訴記者,這片葉子本來長得就像桃子,她保留葉脈,用紅色的葉子剪成桃子黏在『樹上』,『樹上』蹲著一只正在吃桃的猴子,畫面和葉子整體的造型相呼應,成為她葉雕的一個經典作品。

  『只要有心,哪裡都是舞臺,即使是一片樹葉。』采訪最後,沈鳳蘭深情地說,這一片片葉子,雖然它們作為植物的生命結束了,但當重新賦予它們新的文化,便點燃了它們的藝術生命。

責任編輯:張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