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明輝

滕嘉娣

常春暉

曹忠義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他們是一群『寂寞且低調』的新聞人,但他們所經歷的頭腦風暴、思考磨礪卻『持久且熱烈』。
他們是一群默默無『名』的新聞人,但他們寫的每個字句都在鄭重地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
個性不同、風格迥異的他們有著同一個名字——本報評論員。
編輯部文章、社論、評論員文章,堪稱黨報的『重工業』,這份重任由《黑龍江日報》評論員團隊承擔。在沒黑沒白、夜以繼日的快節奏裡,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強度下,《黑龍江日報》評論員團隊完成了《黑龍江日報》一系列重大評論和重點報道,戰果驕人,多次得到中宣部的新聞閱評和省領導的批示表揚。
評論員工作沒有人前風光,多是背後苦工。他們不像一線記者有『實體』的采訪對象,他們的采訪對象是大部頭的理論研究成果,是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的大政方針、領導講話,要學透吃透研究透,要有原則,有站位,更要思想解放有創新。除了評論工作,他們還是重大報道中的『特種部隊』,衝鋒在前、攻堅克難。上接天線、下接地線,『本報評論員』24小時自我磨礪、自我更新,只為字字句句精當,只為把思想轉化為發展動力。
2013年11篇大型系列評論《奮力開創龍江加快發展新局面》被省委辦公廳集納成冊,作為各地市廳局中心組學習材料下發。
2014年《科學研判形勢提振發展信心》5篇系列評論,為全省上下按照省委決策部署,紮實推進各方面工作鼓與呼。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10篇系列評論全面、准確、系統地傳達了總書記講話精神,與省委的發展戰略思路緊緊契合,對我省當前和長遠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2015年9月針對東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質疑』乃至『唱衰』聲音不絕於耳的情況,由《黑龍江日報》評論員執筆,署名『鍾明嘉』的《唱衰東北可以休矣》在《環球時報》發表,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龍江。
2016年,是黑龍江省的關鍵一年,也是黨報評論任務艱巨的一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黑龍江代表團審議、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調研以及9月12日黑龍江省委省政府進一步推進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的會議之後,《黑龍江日報》先後集中撰寫推出《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代表團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評論15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評論18篇、《進一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省重要講話精神》系列評論7篇,全面、准確、系統地傳達了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要求,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可讀性和號召力,體現了省級黨報的評論水平。
去年年末,撰寫了《爬坡過坎破繭而出》的編輯部文章,全面總結了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今年3~4月《黑龍江日報》評論員團隊再次重磅發聲,先後撰寫《2016,龍江春來早》《西出歐洲東出海》兩篇本報編輯部文章,一篇72小時內完成,一篇48小時內付梓,近3萬字的編輯部文章,呈現了龍江學習貫徹總書記講話的生動圖景。一個月間寫兩篇編輯部文章,在《黑龍江日報》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國內黨報也不多見。
扛起如此密集且繁重的新聞評論工作,目前只是一個小團隊。新聞評論中心主任徐明輝,不僅評論寫作優質高產,連續多年A稿第一,而且盡心盡力帶隊伍幫新人;中心副主任滕嘉娣,進入報社十四年,『評論』佔了八年,是評論讓這個『80後』的履歷變得厚重;曹忠義、常春暉是評論隊伍的新鮮血液,他們敬重評論崗位,樂為評論員,為『本報評論員』這個名字而驕傲。
習慣這種『板凳要坐十年冷』的評論生活,習慣在文山會海中『提純』,習慣每個字句都思前想後,習慣夜以繼日的筆耕,習慣一抬頭,天就亮了……這一習慣,便習慣了堅持。他們把這種堅持,叫做職業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