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他,黑龍江廣播電視臺的農業大咖,三次問鼎中國新聞界最高獎項——中國新聞獎;他,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最『忙』的人,想找他得提前預約,因為他絕大多數時間都行走在田野鄉間;他,雖然是學企管出身,但他卻是個『農業通』……他就是黑龍江廣播電視臺全媒體新聞中心的楊國棟。
自2005年7月入行以來,他就是組裡最拼的人。當時,他在黑龍江電視臺公共頻道行風聚焦欄目組,總會與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作斗爭。危害校園安全的賭博游戲廳、涉黃的娛樂場所、各行業的背後內幕,他總會衝在第一線,冒著危險進行暗訪,拿到第一手的采訪資料。因為觸及到了一些人的利益,他曾經被人『盯』上,有人曾經拿金錢、利益誘惑他,想讓他高抬貴手;也有人拿各種關系拉攏他,但是他都不為之所動,因為在他的心中,『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是新聞人的崇高准則。
2010年,楊國棟轉戰到新聞中心成為了一名農業記者。初次涉足農業報道,他心懷忐忑,為了不讓自己在采訪過程中『露怯』,他成了新聞中心最好學的那個人。在采訪中,他主動向農業專家請教、學習,補全自己的知識積累。為了讓采訪的新聞更接地氣,他和很多受訪的農民成了朋友、兄弟,用老百姓最朴實的話語為采訪稿件增添熱度。
2009年開始,黑龍江省大力推廣新型經營主體建設,長期的學習和積累,讓他敏銳的嗅覺捕捉到其中的新聞價值,到克山縣采訪仁發現代農機合作社。通過采訪發現,當時仁發合作社正經歷了建社以來最大的危機,因為當年的投資沒有回報,甚至出現了虧損的情況,合作社的投資人鬧著要『散伙』。看著仁發合作社理事長李鳳玉的一臉愁容,楊國棟並沒有就此中斷采訪,而是覺得,仁發合作社的『痛點』可能是全省建設現代農機合作社存在的『通病』。如何能解決這個『通病』,帶著這個問題他采訪了時任省農委主任王忠林,並引起了高度重視。省農委多次到仁發合作社調研,為其指點迷津。很快,仁發合作社出臺了國投均分,民主決策等吸引農民帶地入社的運行辦法,仁發合作社迎來了發展的春天。一年後(2011年),仁發合作社總收入達到2763萬元;2012年,仁發合作社全年總收入達到5594萬元,成了黑龍江省最賺錢的現代農機合作社。
由於經常出差,楊國棟與家人孩子聚少離多。今年10月,他在田間地頭一采訪就是半個多月,回到家中,剛想抱抱孩子,但是一歲大的孩子眼神中卻充滿了陌生,抱起來後,孩子的哭聲令他感覺到了心酸。愛人勸他,以後少出差,他卻回答,我就是乾農業新聞的,離開了老百姓,報道出來的東西咋能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