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在走過32個年頭之後,《生活報》迎來了更新的更嚴峻的挑戰,這是時代為媒體出的一道難題,也是《生活報》實現華麗轉身的必由之路。面對困境,《生活報》人選擇了面對。
正能量報道為政府分懮為百姓做事
《生活報》深知媒體的社會責任,因此始終把正能量報道作為首要任務。8月份,《生活報》策劃了首屆『龍江大米節』,為龍江米企搭臺。數萬斤大米,消費新聞部的記者們幫著卸貨擺放,被商家笑稱為』高學歷腳夫』。
就靠著這種不怕累不怕辛苦的拼命勁頭兒,《生活報》生產了大量的有影響力的主流報道。
哈市彭雲松老人靠撿垃圾撫養6個孤兒長大的報道發出後,人民日報客戶端、新浪、騰訊等網站首頁推送,新華社等媒體專程赴哈市采訪。彭雲松老人因此榮登中國好人榜、被評為全國最美家庭。生活報聯手黑龍江省旅游局打造的《踏尋『冰雪之冠·黑龍江』》專題報道,全維度宣傳了黑龍江省冬季冰雪旅游的獨特優勢。
今年年初,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樺川縣掛職第一村書記孫積家帶老爸老媽同村民一起過年,於是顧不上在家過年,跑到樺川縣專程采訪了孫積家。報道刊發後,省委組織部、省民政廳要求各級乾部舉一反三,學習『第一村書記』事跡以及樺川支持『第一村書記』的做法。
9月,根據省委部署的優化發展環境的工作,《生活報》策劃了『龍江優化發展環境整治熱線』欄目,每天接聽市民的投訴熱線,受到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及市民的點贊。
監督類報道把百姓事放在心裡
《生活報》在堅持傳播正能量的前提下,始終堅持對監督類報道重點把關,堅決杜絕違背新聞職業道德的行為發生。
6月初,針對哈市松北區黑龍江科技大學校園內毀綠現象,《生活報》攝影部推出了《轉圈扒皮這是要大樹的命啊!》連續報道;針對哈市科研路餃子黑作坊,社會新聞記者采寫了《豬肉加牛肉精和餡『牛肉餃子』5元一斤》連續報道。緊接著,《沒有生產日期的越南酸奶sei敢喝?》、《巴彥驚現疑似騙保案車禍者被賠41萬後竟復活》等民生類報道紛紛出籠,解決了很多百姓的實際問題。
文體類報道豐富市民生活
多年來,《生活報》一直關注哈爾濱市民的文體生活。2016年,《生活報》推出『看見李健』全國巡回演唱會哈爾濱站,受到市民的極大熱捧,可謂一票難求。文化部牽頭的『生活報影迷俱樂部』微信群,先後組織讀者去冰城各大影院及演出單位,觀看熱門大片、相聲劇、音樂會等,大受市民歡迎,成了市民不可缺少的一種文化生活。
在文化活動熱鬧非凡的時候,體育部也推出了系列活動。1月至2月間,《生活報》組織了全民健身大型活動——玩冰樂雪總動員。5月,《生活報》又成功組織了黑龍江萬人國際徒步節活動,該活動已經成為黑龍江省最具影響力的市民健身活動。
公益事業與百姓貼心共舞
公益類策劃報道和活動,一直是《生活報》擅長的,《生活報》在2016年初成立了公益事業部,並啟動了『黑龍江省慈善總會·生活報生活益動基金』。
2016年元月至今,《生活報》開闢了尋親類系列報道,采寫了大量感人的尋親尋友報道,幫助眾多離散的親朋重拾舊愛。公益事業部還策劃了大量救助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