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真情時刻
搜 索
堅守輿論陣地貼近百姓生活——記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團隊
2016-11-08 10:32:00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作為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最早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聯播》在發展中探索,在創新中前進,努力成為全省最重要的輿論陣地,百姓最貼心的精神家園。

  2016年11月7日,北京人民大會堂。黑龍江廣播電視臺《新聞聯播》團隊再次捧回一座沈甸甸的獎杯,這是《新聞聯播》在節目編排上第三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近十年來,《新聞聯播》成員獲得了包括全國『金話筒』、中國新聞獎在內的二十多項國家級獎項。

  高舉旗幟揚正氣

  『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圍繞中心、服務大局……』48字方針,聯播人個個爛熟在胸。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一直是《新聞聯播》的宗旨使命。

  2016,春起龍江。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對龍江工作做出重要指示。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聯播人又該如何打好這一空前重大的主題宣傳戰役報道?

  《新聞聯播》團隊成員無數次挑燈夜戰、策劃研討。緊扣主題,創新推出了『(1+X)×N』的編排模式,點、線、面多層次報道,形成排浪式宣傳效果。到目前已經播發消息、特寫、述評、訪談等400餘篇,新媒體推送近千條次。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監管中心為此發表專題點評。省委書記王憲魁也為之點贊:『龍江《新聞聯播》報道采訪有計劃,有深度。讓群眾關心,讓群眾振奮,真實感人,凝心聚力,正能量足。』

  為民情懷接地氣

  基層,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也是《新聞聯播》報道的生命力之源。《新聞聯播》的記者,日復一日用雙腳丈量著黑龍江4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

  2010年大興安嶺發生火災,記者劉巍連夜趕往現場,由於長時間在火線采訪,嗓子被嚴重嗆傷;2013年夏天,黑龍江遭遇特大洪水。聯播半數以上的記者都投入到抗洪報道中,他們深入受災村屯,與群眾交真心、嘮實情,生動展現了全省眾志成城抗擊洪水的主旋律;2015年春節,黑龍江省連降大雪,大批南方游客被困亞布力。記者張曉光、李明多徹夜未眠,用鏡頭和話筒記錄下各部門協同作戰,為游客打通回家的路;記者何曉藝為了記錄、體驗清掏女工的工作過程,跟著她們鑽進了下水道井。沒膝的污水上面漂著糞便……

  創新發展有銳氣

  面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競爭與受眾分流等壓力,《新聞聯播》運用創新思維,銳意進取,把老品牌做出了新氣象。

  《新聞聯播》積極融入新媒體,利用微信公眾號拓展傳播新渠道。今年九月,省委省政府召開進一步貫徹落實總書記對我省重要講話精神推進會,前方記者、後方新媒制作密切配合,兩天時間集中推出了微推、微卡產品共28篇,開闢了《新聞聯播》戰役性報道中時政報道與新媒體實時融合的傳播新模式。如果要用五個詞來形容《新聞聯播》的風格,那就是引領——使他們更權威;思辨——使他們更深刻;陪伴——使他們更溫暖;服務——使他們更親民;創新——使他們更專業。正是這份對主流輿論陣地的堅守和對基層民生的關懷,讓這個團隊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張廣義

【專題】第十七屆記者節——講述記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