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龍江日報11月8日訊 《黑龍江日報》全媒體新聞評論中心主任徐明輝受邀在一個通訊員培訓班上講評論寫作,開場白之後,她與學員這樣問答:『說到評論員,你們頭腦中浮現出的人物形象是誰?』『白岩松!楊禹!』『沒錯,男性更擅長理性思考,更適合這一崗位。但一個好的評論員,不僅要有理性的力度,也要有感情的溫度;不僅要有肝膽,更要有心腸。做評論,比縝密邏輯更重要的是價值判斷,比滔滔文辭更重要的是責任擔當。』
在報紙上,評論文章都用楷體,以示與一般新聞報道的區別,從事新聞的人都深知,『楷體文』不好寫,世間的大道理就那麼多,要讓讀者認可,需要評論員具備技高一籌的見識度和思維能力。
徐明輝在黨報評論員、寫『楷體文』的崗位一乾就是9年,在相對理性的『他思維』與比較感性的『她思維』之間,揚長避短、兼容並包,勇擔職責,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履行著黨報新聞人的使命。
評論員,工作辛苦,生活清苦,更需要平時有知識積淀,當通纔、當雜家,纔能應對隨時可能派來的寫作任務,迅速找到思路和靈感。徐明輝以治學精神對待評論工作,她很欣賞任繼愈的對聯:『為學須入地獄,浩歌衝破雲天』,就是說,寫評論如同做學問一樣,很苦,要有下地獄一般的決心,但其中自有一番樂趣,靠的是毅力和情懷。不惑之年的她一直堅持學習,除了廣泛涉獵文史哲知識之外,還對曾經陌生的經濟學進行鑽研,知識積累一方面是興趣使然,另一方面為了做好本職工作。
評論怎樣推動政治宣傳向政治傳播演進,提昇影響力?最關鍵的是樹立『效果意識』,要把話講入人們的耳裡,把理說到人們的心裡。去年,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匯點,徐明輝擔綱撰寫『十二五』期間黑龍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的述評,她力求在闡釋理念和寫作手法上創新,經過半個月的潛心研究,三易其稿,終於,萬餘字的《爬坡過坎破繭而出》述評成型。此文有點有面,有深度有高度,文采斐然,條理清晰,展示了我省『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的亮點,開創了述評寫作的先河。刊發後得到讀者的贊譽,一度成為很多網站的頭條,達到了預期傳播效果。之後,這種寫作題材成為《黑龍江日報》的重要表達手法,僅今年3~4月就推出了《2016,龍江春來早》《西通歐洲東出海》萬字重磅述評。
今年是黑龍江省發展進程中關鍵的一年,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黑龍江的重要講話精神,黨報評論的任務十分艱巨。徐明輝和她的團隊一同撰寫了三組系列評論,共計40篇。正因為評論員心中有思考、胸中有全局,纔能出色完成寫作任務。評論時效性強,都是『急活』,耽擱不得。3月份,徐明輝從北京采訪完『兩會』歸來就開始寫系列評論,甚至在重感冒發燒38度時還堅持寫作,病痛時就躺在床上休息一會兒,緩解之後起身再寫,終於如期交稿。多年來,她很少休過完整的雙休日,開夜車更是家常便飯。她說,寫評論要『為求一字新,奈得半宵寒』,評論的『苦活兒』,只有把它當成戰壕和歸依的人纔能在苦中品味甘甜。
這份新聞人的工匠精神來自心底對職業的熱愛。她做了個形象的類比:古時的工匠在制造城牆時要把自己的名字鐫刻在牆磚上,讓人們檢驗質量;黨報工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每一篇新聞上,也要對自己的作品負責,經得住讀者和時間的檢驗。『雖然傳統的平臺、介質或許會式微,但我們賴以生存的新聞制造沒有消亡,媒體還有責任,理想還有價值,職業還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