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大興安嶺
搜 索
紮根興安育種薯顆顆長成『金疙瘩』 記大興安嶺地區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
2016-11-16 14:50:3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閆紫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1月16日訊 自從2015年我國提出把馬鈴薯作為主糧,社會各界對它的關注度與日俱增,一直以蔬菜地位出現的土豆,如今要跟水稻、小麥、玉米一樣昇級為『主食』了。土豆的生產者和銷售者也都想在土豆由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由原料產品向產業化系列制成品、由溫飽消費向營養健康消費的轉變中獲得一桶金,土豆儼然成了人人都想捧一下的『金疙瘩』。而陪伴土豆種植生產二十餘年的吳凌娟知道,要想產出『金疙瘩』,科學技術是前提。

  10月的大興安嶺已是雨雪相伴。和吳凌娟的約訪,並不順利,聽說要采寫以她為帶頭人的大興安嶺地區農業林業科學研究院馬鈴薯創新研究室,吳凌娟顯得有些為難:『我們太忙了,很多的試驗數據統計分析和脫毒基礎苗繁育工作還沒完成,團隊的成員每天都在加緊推進馬鈴薯脫毒等方面研究進度,能否把采訪時間縮得短一些。』

  據有關研究顯示,和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相比,土豆除了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外,還有三大主糧所沒有的胡蘿卜素,而且土豆全粉儲藏時間更長,營養成分可達到很大程度上的保留。但土豆的種植卻不像大多數主糧作物那麼簡單,因為在栽培過程中,土豆易感染多種病毒,產生卷葉、花葉、束頂矮化等復雜癥狀。由於土豆是無性繁殖作物,體內的病毒可以逐代積累,嚴重時減產幅度可達40%~70%,嚴重降低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如何讓種薯脫毒,最大限度地提高產量質量,正是吳凌娟的馬鈴薯創新研究室團隊需要攻克的難題。『我們要經過一系列先進的技術措施,清除薯塊體內的病毒後,獲得的無病毒或極少有病毒侵染的種薯,讓種薯恢復生命活力,成為高產、高品質的種子,力爭讓每一個種下去的薯種長出一串串的「金疙瘩」』,吳凌娟介紹說。

  研究室團隊現有成員9人,其中高級農藝師、研究員6名,碩士研究生2名,在讀博士1人。在吳凌娟眼中,9名成員親如一家又各富纔華。團隊承擔著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任務;國家、省馬鈴薯區域試驗、繁種及生產試驗;本區域馬鈴薯三級種薯繁育技術體系的完善;馬鈴薯種薯質量的檢測;負責本地區地方標准及行業標准的制定等任務。研究室還成為多家種薯生產企業的技術支橕單位,研究的『馬鈴薯機械大壟高產栽培技術』和繁育的優良脫毒種薯也在大興安嶺地區得到了大面積推廣和應用,使本區域的馬鈴薯單產水平提高10%以上。通過課題的實施,研究室已對馬鈴薯莖尖脫毒、組培快繁和病毒檢測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和完善,並建立了大興安嶺馬鈴薯三級種薯繁育體系。尤其是在脫毒苗工廠化循環切繁技術、脫毒微型薯工廠化高效繁育技術和原原種的網棚起壟生產技術等方面,研究技術在國內同類研究中均處於領先水平。

  目前,整個大興安嶺地區脫毒種薯種植面積已達10萬畝,五年累計生產脫毒微型薯3000萬粒,原種生產量為1500萬公斤,累計實現產值8790萬元,按脫毒種薯平均增產30%計算,應用該技術繁育的脫毒種薯共增收馬鈴薯5.1億公斤,增加經濟效益5.1億元。

責任編輯: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