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1月16日訊 10月的最後一個周末,秋收的農忙時節剛剛結束,鶴崗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所長姜洪偉便驅車趕往密山,去完成一個答應許久的約定,給當地的一些馬鈴薯種植戶提供技術幫助。姜洪偉介紹說,作為農業推廣研究員,工作起來常常是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走農場、進農戶,幫助大家解決農業生產中面臨的種種問題。對那些慕名而來多次邀請他前去解決難題的遠方種植戶,姜洪偉只能趕在農閑時間驅車前往,通過對土壤實地研究考察給出技術指導,而這些工作都是無償的。盡管參加工作已有近40個年頭,姜洪偉工作中還是處處細節均體現出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嚴謹。
姜洪偉說我國是馬鈴薯生產大國,總產量和總消費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與此同時,我國的馬鈴薯單產較低,與世界上的發達農業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懷著改造黑土地上馬鈴薯低產的現狀,年輕的姜洪偉投身到馬鈴薯脫毒研究開發與推廣工作中。姜洪偉說,他先是在哈爾濱師范大學化學系學習,後來到北安農業學校學土壤,再後來又修滿了農業作物的研究生課程,多學科交叉的背景曾讓年輕的他躊躇滿志。他介紹說,剛參加工作時,正值馬鈴薯『退化』的秘密被揭開,脫毒技術吸引全世界馬鈴薯專家目光的年代。馬鈴薯退化其實是下代『種子』由於病毒的不斷侵染和積累,自身又不能清除體內的病毒,導致植株病毒病逐年加重,使植株在生產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品種的生產特性,造成的嚴重減產。只有采用現代生物技術將種薯內的病毒去掉,恢復馬鈴薯品種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產特性,纔能防止馬鈴薯『退化』。不過掌握理論容易,實際操作卻很難。姜洪偉說這是植物領域內的克隆技術。從馬鈴薯的芽尖上剝離一個細胞進行培養,通常情況下要等到幾個月甚至半年纔能開始生長,然後又是多學科交叉的檢測環節,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大量時間投入。而做出了優良品種的種薯,下面還有推廣應用,包括整地、施肥、田間管理一直到儲存,都需要農業推廣研究員提供技術服務。值得一提的是,馬鈴薯脫毒技術的應用讓我省馬鈴薯的畝產量從上世紀90年代的1000公斤左右提昇到今天的2000公斤。姜洪偉說,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不斷加快,不僅僅是馬鈴薯,其實市場上每樣作物的豐產都離不開研究人員的默默工作。
如今,姜洪偉常常將自己比喻成『掙工資的農民』,並且感慨『越來越不會種地』,他說過去總覺得研究一種作物總有撥雲見日、弄明白的時候,現在發現作物中的奧秘似乎無窮無盡。一方面在研究領域鑽研琢磨,另一方面引進發達國家的品種推廣使用,姜洪偉總覺得時不我與。他肩頭承擔著國家農業部項目2項、省級項目10項、市級項目8項。因為傑出的科研表現獲全國農牧漁業豐收三等獎一次、省豐收計劃獎七次,省農業科學技術三等獎一次;噴霧式無土生產馬鈴薯脫毒小薯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一項;發表SCI論文8篇。他還是中國作物協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省農業科學理事會理事、『十大傑出青年』綠色創業者、農村『星火帶頭人』、科普先進個人『播種獎』、『模范工作者』。他領導的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及綜合配套技術為主業,以其他農作物遺傳育種和蔬菜栽培為輔助,2002年至今連續15年承擔國家馬鈴薯品種區域試驗項目和省馬鈴薯品種區域試驗及生產試驗項目,得到國家農業部、省人社廳、科技廳的認可。
姜洪偉1976年畢業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生產第一線工作,建設了我省東北部馬鈴薯原種生產基地南北兩區,其中網室面積2萬多平方米、種薯庫3000平方米、果蔬貯藏庫1萬平方米、農機具庫2000平方米、各種配套農機具50臺套,年窖貯量2000萬斤,效益每年達250萬元。積極引進、培育、篩選國內外優良馬鈴薯品種資源50餘種,向全國推廣脫毒種薯20餘種四大系列,有早熟型、高產型、專用型、油炸加工型。每年向山東、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等全國各地提供優良脫毒種薯250萬公斤,累計推廣面積100多萬畝,畝增收500元。為種植區的農戶調整產業結構,為農業的高產高效做出了很大貢獻,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