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央到省委,兩個人纔文件一脈相承,為充分釋放人纔政策紅利,我省更是搶前抓早,折射出龍江振興發展路上求賢若渴的迫切之心
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性,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乾意見》,鼓勵『科技創新』這個最活躍的的生產力走向經濟主戰場施展拳腳。此舉的推行,為科研人員憑借『知識價值』實現『一夜致富』甚至『一夜暴富』創造了充分可能。
在頂層設計落地之前,『龍江版本』已經開始實踐。科技是驅動發展的強力引擎,人纔是科技創新的關鍵變量。在新舊動能轉換的發展關鍵期,誰在科技創新上率先發力見效,誰就搶佔了發展先機。今年7月中旬,為最大限度激發人纔創新創造創業活力,我省出臺《貫徹落實〈關於深化人纔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的實施意見》,在『強化人纔激勵保障機制』等5大類20個相關方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對科技成果轉化獎勵、支持離崗創業等與科研人員收入密切相關方面進行務實推動。從中央到省委,兩個人纔文件一脈相承,為充分釋放人纔政策紅利,我省更是搶前抓早,折射出龍江振興發展路上求賢若渴的迫切之心。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能不能吸引、集聚和用好人纔,關鍵要看人纔發展環境是否具有競爭力。以政策紅利來投石問路,誠意付出終有所償。據不完全統計,我省哈工大機器人集團成立後僅一年左右,就已吸引來機器人領域專兼職博士、碩士200名左右,其中有40多位是離開黑龍江後又『回歸』的高層次人纔,實屬難能可貴!創新的事業呼喚創新的人纔,創新的人纔渴望施展纔華的舞臺。『鳳還巢』的啟示告訴我們,我省不少領域、不少行業,具有吸納人纔、成就事業的優質土壤。而人纔政策效應的集中釋放,好比催芽的肥料,正在叩開各路人纔競相發展的機遇窗口,邀請有識之士在龍江廣闊天地大展作為。
作為科技資源大省,我省平均每年產出1500餘項科研成果,但產業化應用不足三分之一,對比懸殊。一些科技成果長期『束之高閣』,轉化動力不足,商業化程度不高,導致創新獎勵不到位,科研人員『獲得感』不強。鼓勵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方式改革,是科技成果轉化接力賽中的『關鍵一棒』,它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讓科技成果與市場對接,讓科技人員與收益對接,促進『知本』向『資本』轉化,既可讓廣大科研人員合理合法增加直接經濟收入,也有助於調動廣大科研人員創業創新的主觀能動性。
風吹向哪裡,種子就會在哪裡發芽。不管是增加知識價值分配導向也好,還是加大科研成果轉化獎勵也罷,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在全社會形成知識創造價值、價值創造者能夠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乘著自上而下的政策東風,推動科研人員憑借創造性勞動『名利雙收』,讓他們輕松上陣、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學研究之中,創造更多成果,推動更多創新,驅動更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