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優美的延壽鎮城郊村幸福大院。

對比鮮明的新舊房屋讓加信鎮新建村貧困戶陸文江夫婦激動不已。
黑龍江日報12月2日訊 初冬,走進延壽縣加信鎮新建村貧困戶曹鳳權老人的家裡,一股熱氣撲面而來。在政府財政資金的支持下新建的彩鋼房窗戶大、采光好,再加上兩鋪火炕,不用火爐和暖氣,曹家的新房完全可以溫暖地過冬。
曹鳳權今年81歲,和小兒子在一起過。小兒子眼睛殘疾,兒媳患有癲癇,孫子正上高中。一家四口僅靠1公頃多點的水田生活,日子過得很窘迫,住了多年兩間泥草房東倒西歪成了危房。今年曹家被列入精准扶貧對象,按照政策,新建房子可以得到政府的補貼。今年夏天,兒子從山東趕了回來,在政府補貼2萬多元的情況下,自己又拿出打工積攢下的3萬多元建造了現在這座80平方米的彩鋼房。
住在溫暖的新房裡,同村的陸文江老兩口也很滿足。『這敢情好了,又乾淨又暖和,比原來的土房強多了。』快人快語的陸文江老伴激動地說。陸文江老兩口年過六旬,均體弱多病,一個有肺病,一個得過腦梗。他們與兒女們分家另住,去年開始享受低保,今年又被列入貧困戶。住進了新房子,有政府的生活補助,再有兒女或多或少的接濟和照顧,陸文江老兩口可以安度晚年了。
現在,在延壽縣,像曹家和陸家這樣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的貧困戶還有很多。今年初,延壽縣委縣政府制定下發了《延壽縣農村危房改造實施方案》和《延壽縣2016年度農村危房改造驗收辦法》,采取政策補、部門幫、社會扶和自己出相結合的方式來改造貧困戶的既有危房,並強化了監督管理和質量驗收。年初,該縣計劃全年改造危房1051戶。截至目前,總共改造1106戶(其中貧困戶937戶),超額完成了今年的改造任務。
另外,延壽縣這兩年還對不適合人居的村屯實施了異地搬遷脫貧行動。延壽鎮城郊村後辛加屯,由於地勢低窪,洪澇災害嚴重。該縣通過建築用地置換的方式解決後辛家屯貧困戶搬遷問題。前兩年已搬遷24戶,今年搬遷10戶,明年將解決剩餘的16戶。
危房改造和異地搬遷,基本解決了貧困戶『有房住』的問題。如何讓貧困戶們『有錢花』?今年以來,延壽縣注重治本,把產業扶貧作為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根本之策、長久之計,努力拔除『窮根』。
今年初,延壽縣編制了《延壽縣產業扶貧規劃》,制定了《延壽縣『一村一品』產業行動實施方案》和《延壽縣2016年依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實施方案》。立足於發揮產業扶貧的『造血』功能,通過到村到戶到人精准扶貧、整村推進,惠及更多的貧困群眾,實現長期穩定脫貧。在傳統產業項目建設上,發展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了800餘戶貧困戶脫貧。
10月末,在延河鎮團山村產業扶貧現代設施蔬菜示范園的溫室和大棚裡,工人們正在將已過收獲期的柿子秧清除,然後翻地,以備來年春天的生產。棚室外,工人們正在鋪建棚室間的水泥路。
團山村的這個蔬菜示范園是省2015年產業扶貧項目,建有12棟溫室、100棟鋼架大棚,采取『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股份合作經營模式,總投資810萬元。其中,省財政投資690萬元,資產歸村集體所有,由村裡372名貧困人口平均享有股份;村裡的鑫源蔬菜種植合作社出資120萬元。貧困戶和合作社按股分紅。
由於大棚使用了不合格的塑料膜,今年,團山村蔬菜示范園的收入沒有達到預期,貧困戶是否分紅及分紅多少還要看示范園與不合格塑料膜生產廠家間經濟糾紛的法院判決結果。但是,示范園卻讓在這裡打工的很多貧困農民在家門口就賺到了錢,李秀林就是其中之一。李秀林家因買挖溝機而欠下了幾十萬的外債,最後房子、耕地和溝機均抵押給了債主,成了一無所有的赤貧戶。兒子和兒媳到外地打工,為了照顧兩個年幼的孫子,李秀林只能選擇在家門口打工,成了示范園的長期工。一個蔬菜生產周期下來,李秀林自己掙了近兩萬元錢。
今年水稻插秧季過後,延壽縣嘉禾春天農業種植合作社免費提供120棟育秧大棚給貧困戶種植杏孢菇,共帶動了527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安山鄉富星村的華東種植專業合作社采取『貧困戶+基地+合作社+企業』的經營模式,帶動全村貧困戶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