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11日訊(記者 張雋珊 遲亦達)在雙城經濟開發區『洽洽食品』的包裝車間,一批約40噸的產品正在裝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批貨物是為即將到來的春節准備的年貨產品,下午將發往北京。

洽洽食品工作人員正在對香瓜子進行裝袋。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工作人員正在對香瓜子裝箱。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自1992年建區以來,雙城經濟開區按照『編規劃、強基礎、興產業、促發展』的發展思路,已形成一區四園的新格局,即雙城食品園區、新興工業園區、周家工業園區和電子商務產業園。據雙城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景麗偉介紹,『園區以食品、物流和裝備制造為主導產業,食品產業也是雙城經濟開發區的重點產業支柱。』

花園白酒廠水井。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園區內的不少企業之所以選擇立足雙城經濟開發區,主要看中的就是雙城豐富的農業資源和區位優勢。『洽洽食品』廠長孟可偉告訴記者,『企業主要從事炒貨食品及堅果制品的生產,看中的正是當地原材料的質量優勢和運輸貨物的區位優勢。今年,企業生產產量約1.7萬噸,上繳稅金約1600萬元,產品遠銷國內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多年來,憑借優越交通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以及優質的服務,雀巢、娃哈哈、旺旺、匯源、雨潤、完達山、洽洽等國內外24家知名食品企業先後落戶園區。把招商引資做為源頭,在招商引資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立足承接大項目、培育大產業,瞄准國內外知名的食品企業,依托園區現有的知名企業,還有鼎鑫包裝、仲昶包裝等包裝企業10家,物流企業15家,完全能滿足大量食品企業進駐園區,拉長產業鏈,發揮園區龍頭企業的品牌效應和帶動作用。
景麗偉表示,『園區綠色食品產業能在雙城經濟開發區生根落葉,做法主要是緊扣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項目建設、服務企業四個環節,確保項目快入園、快建設、快投產。園區把基礎設施建設做為起點,加強道路、通訊、給水、排水、電力、燃氣、供熱以及土地平整等配套設施建設,僅2016年基礎設施建設就投入1.1億元。除此之外,雙城區政府對招商項目專門制定了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無論民企、國企還是臺企、外企,都同等對待,在用地、項目審批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實行一企一議、特事特辦。』

工作人員正在檢查白酒包裝。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作為中國紅腸類產品的發源地,『老字號』企業『大眾肉聯』於2006年11月遷址到雙城區新興工業園區。總經理助理劉珂告訴記者,『在開發區管委會的大力溝通下,哈爾濱至雙城高速在新興設立出口,方便了企業物流運輸。』目前,哈肉聯紅腸制作技藝被評為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上半年,實現屠宰生豬119400頭,肉制品產量3487噸,主營業收入34871.27萬元,同比增長0.94%,年均上繳稅金2000餘萬元。

哈肉聯紅腸工廠一角。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同樣是『老字號』企業,『花園酒業』憑借著悠久的釀酒歷史和傳統技藝一直深受消費者的喜愛,這家百年老廠裡的花園古井和老廠房也被當地文物管理局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預計明年5月份,『花園酒業』將搬遷至雙城經濟開發區投產運營。據副總經理李慶圃介紹,『「花園酒業」的傳統釀酒技藝現傳至第七代,目前,企業還在延用70多米深的花園古井井水釀制白酒,搬至新廠後,老廠房裡200多個酵池和老一輩留下的傳統酒海也將保留,在傳統釀制後,產品將會運往新廠進行灌裝儲存和包裝等生產作業。』
『花園酒業』銷售公司總經理白金龍表示,『花園酒業』現已形成八大系類150餘種產品,對外遠銷國內16個省份。在園區的新廠都是采用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灌裝生產線,預計生產灌裝能力比老廠提高10倍。新廠達產後,預計年產10萬噸優質白酒,年產值將達20億元,可解決當地千餘人就業。

包裝好的花園白酒。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據了解,2014年11月雙城被黑龍江省授予『黑龍江省放心食品產業城』榮譽稱號。目前,園區有生產加工型綠色食品企業63家,生產總值達到150億元,佔園區總產值的70%,年利稅5.3億元,安排就業2萬餘人。

花園白酒廠早期建築已成為不可移動文物。東北網記者 遲亦達 攝
景麗偉表示,園區明年將按照『綠色引領,轉型驅動,電商接力、創區建城』戰略要求進行科學規劃布局,編制新興園區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優化綜合投資環境,加大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繼續推進2016年未完工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在原有基礎上繼續完善集中供水工程、集中供熱工程、道路工程、供電工程。拓展招商領域,重點引入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力爭全年引進億元以上項目6個,2000萬元以上項目4個,新增產值約1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