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3日訊 在日前結束的中共依蘭縣第十六次黨代表大會上,依蘭縣委提出,未來五年是實現依蘭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全縣上下務必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市委的安排部署上來,堅定振興發展信心,全面突破發展條件上的瓶頸制約,攻克體制機制上的頑疾障礙,始終堅定做強產業、做大園區、做優環境、做實民生不動搖,奮力走出一條實現依蘭全面振興發展的新路子。
依蘭縣委提出,今後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是立足優勢、深挖潛能,堅持做強產業、做大園區、做優環境、做實民生,全面實施產業強縣、園區興縣、環境靚縣、民生安縣發展戰略,全力提昇經濟發展質量,實現依蘭經濟社會全面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1年,依蘭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GDP年均增長7%左右。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0%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9%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9%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左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左右。
實施產業強縣戰略 提昇振興發展實力
依蘭縣委提出,積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實現縣域經濟全面振興。
實施現代農業調優工程,在加快農業發展上實現新作為。全力實施『減米、擴稻、增豆、興特』工程,大力發展紅菇娘、萬壽菊等特色經濟作物。全力發展綠色北藥產業,叫響『關東藥都』品牌;著力構建現代農業保障體系,推進丹青水庫、松花江乾流和牡丹江、倭肯河支流治理等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全力打造百萬畝水田工程。
實施主導產業提速工程,在培植支柱財源上實現新突破。做深煤化工產業,支持240萬噸豎井等項目建設。以『煤頭電尾』、『煤頭化尾』為統領,推動煤炭精深加工。引進產業化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建材產業,努力把達連河打造成為哈爾濱市的化工產業專業園區;做大新能源產業,加快風能資源開發。加快水能資源開發,完成丹青水庫電站工程建設,積極推進牡丹江長江屯水電站工程和松花江依蘭航電樞紐工程建設;做活商貿物流產業,依托哈佳鐵路和依蘭農商物流園建設,大力引進和培育商貿物流服務企業,切實把依蘭打造成為黑龍江省東部地區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
實施文化旅游提檔工程,在增強發展活力上實現新提昇。依托依蘭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宋金文化為重點,全力打造古城依蘭旅游核心產品,積極培育避暑旅游、紅色旅游、民宿旅游等文化旅游系列產品;加強基礎建設,積極引進社會資本,全力推進五國城、北藥基地和丹青河等景區開發建設;打造文化旅游核心品牌,提昇依蘭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譽度,切實將依蘭打造成為夏季避暑休閑旅游名城。
實施園區興縣戰略 增強振興發展後勁
依蘭縣委提出,堅持以項目為抓手,把經濟開發區作為產業集聚的主陣地,全力打造縣域經濟重要引擎。
強化招商引資,激發園區增長動力。充分立足資源、產業和園區比較優勢,切實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的財源項目。進一步優化招商環境,整合各類要素資源,加大服務扶持力度,以誠信服務和優良環境吸引客商,確保引進項目『落得快』。
強化基礎建設,提昇園區載體功能。按照『一區多園』的總體布局,加快園區道路、綜合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謀劃和包裝一批質量高、對園區有支橕的大項目、好項目進入國家和省市盤子。
創新體制機制,釋放園區發展活力。加快園區體制機制創新,健全完善園區獨立行使審批權、封閉運行管理機制和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政策,更好地為企業服務。進一步集約節約利用土地,注重項目質量,注重產出效益,努力把經濟開發區打造成為資源集聚、產業發達、活力迸發的全省示范園區,力爭昇級為國家級開發區。
實施環境靚縣戰略 打牢振興發展基礎
依蘭縣委提出,堅持舉全縣之力做優政治環境、發展環境、城鄉環境和生態環境,把依蘭真正打造成為投資的窪地、全省發展環境最優的縣份。
做優發展環境。深入清理行政審批項目,簡化辦事流程和手續,切實提高服務效能。狠抓服務承諾、首問負責等制度落實,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建立健全整治和優化發展環境長效機制,增強投資者在依蘭投資興業的信心和決心,切實營造親商富商安商的良好發展環境。
做優城鄉環境。結合棚戶區和老舊樓改造,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保護建設古城依蘭。積極推進哈佳鐵路依蘭站和依蘭綜合客運樞紐項目建設,完成牡丹江大橋新建工程,加快城市『三供兩治』工程建設,不斷提昇城市承載能力。以創建全國衛生城為目標,全力打造管理有序、整潔優美的城市環境。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加大農村公路、危橋和『兩房』改造力度,全面改善農村群眾居住環境。
實施民生安縣戰略 共享振興發展成果
依蘭縣委提出,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最重的責任、最大的政績,切實辦好民生實事,努力使振興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城鄉百姓。
提檔昇級社會『服務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進一步優化學校網點布局,加大薄弱學校改造力度,新改擴建一批城鄉公辦標准化中小學和幼兒園,切實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大力發展衛生事業,新改建行政村衛生室,完善縣、鄉(鎮)、村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建設;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建成縣級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和公共圖書館,實現132個行政村文化室和體育健身場所全覆蓋。
健全完善社會『保障網』。積極推進廉租房、公租房建設和殘疾人、貧困戶危房改造,切實改善困難群眾居住條件。推動縣綜合社會福利中心投入運營,切實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進一步擴大養老、醫療、生育、工傷、失業等社會保險覆蓋面,切實健全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入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切實做好『零就業家庭』等重點人群就業再就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