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2月15日訊 今年9月,在2016年國家森林城市建設會議上,雙鴨山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這是黑龍江省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多年來,雙鴨山把創建森林城市作為改善生態環境、提昇城市形象、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堅持城鄉建設與生態維護統籌規劃,開發改造與植樹造林同步進行,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齊頭並進,走上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之路。
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雙鴨山市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起點,在鞏固森林城市成果階段,雙鴨山將以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關於黑龍江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為動力,牢固樹立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永續發展理念,持續發力、精准發力,推進『鞏固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成果』工作向縱深發展,把雙鴨山建設成『山青、水綠、天藍』的生態宜居家園,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治山、治水、治城,雙鴨山用七年時間證明,煤城可以實現由『黑』到『綠』的華麗轉身——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41.95%,城區平均綠化覆蓋率達到40.3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3.71平方米,均居全省前列……雙鴨山的『創森』之路,也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樹立了精彩的樣板。

綠色新政,補齊生態短板
建市60年,雙鴨山依靠對煤炭、林木、磁鐵等資源的全面開發,有力地支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資源的過度索取,也對全市自然生態環境造成了很大程度破壞,嚴重影響了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
經濟發展是否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雙鴨山准確尋找出轉型發展的新方向,鎖定『綠色生態』新路徑:發展城市森林、創建森林城市將進一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2009年,雙鴨山市立足實際、著眼未來,率先提出了在東北高寒地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宏偉目標,雙鴨山創建森林城市,底氣何在?
2007年,雙鴨山在全省率先實行禁伐政策,並晉昇為省級園林城市。2008年,所轄四個區全部實行禁伐,成為全省首個城市中心區森林全面停伐的地級市,全市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覆蓋率分別達32.4%和85%,居全省之冠。
由此,雙鴨山舉力揮毫,潑綠城鄉,開啟了全城『創森』模式。一時間,『創森』成為雙鴨山最熱的詞匯、最美的行動。
七年來,雙鴨山始終堅持把『創森』當做首要任務、實施綠色新政,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著一任乾,建設拓展到哪裡,綠化就覆蓋到哪裡,並且生態建設標准和質量逐年提昇。

義務植樹。

各種形式的『紀念林』。
為確保『創森』工作目標實現,雙鴨山建立了領導、監督、投入、管護、服務等一系列工作推進保障機制,確保『創森』工作持續化,有效鞏固森林城市建設成果。
成立了由市委書記和市長任總指揮的市『創森』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7個推進組。各縣區也均實施了『一把手工程』,建立聯席會議等制度,定期反饋工作進展情況,研究解決『創森』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進工作有序開展。
出臺了《雙鴨山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獎懲辦法》及考核細則,將『創森』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年度目標考核體系,建立起有效的領導乾部激勵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建立和完善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信息發布制度,擴大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對涉及公眾生態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強化社會監督。實行有獎舉報等制度,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情況下,雙鴨山仍然緊盯『創森』目標,持續投入、持續建設。采取向國家爭取一部分,財政投入一部分,吸引社會參與一部分,乾部群眾捐助一部分的辦法,多渠道籌措『創森』資金。
市委市政府決定每年拿出上一年度財政總支出的1%作為綠化經費。按照『誰綠化、誰所有,誰投入、誰收益』的方針,鼓勵各種社會主體跨所有制、跨行業、跨地區投資建設城市森林。

城區一瞥。
設立『創森』綠化基金專用賬戶,公開接受社會各界捐贈。捐贈一定數額的單位和個人,在城市森林廣場或公園建立捐贈紀念碑;對單位和個人出資認建、認養、認購的綠地和古樹名木,統一進行掛牌;對出資一定金額建設的廣場、街道或其他公共綠地,賦冠名權;鼓勵市民在城市規劃綠地中預留的專用綠地營造各種形式的『紀念林』,義務構建城市人工森林景觀。據統計,全市『創森』捐款達到747萬元。
制定了《雙鴨山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管理辦法》、《城市綠化工程建設和管理規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城市森林綠地分級養護管理標准》等規章制度,每一座山體、森林,特別是新造林地,都設立包保單位,明確包保目標、管護責任,切實做到有管有護,力保成活率、保存率、成林率百分百。同時,采取部門聯合執法和區域聯合執法等形式,對擅自變更綠地規劃、違法砍伐樹木、侵佔綠地、毀壞濕地的行為,加大打擊力度。
如今森林擁城、風景如畫的城市新貌,讓雙鴨山人倍感自豪。他們深知,一切改變源於綠色新政。
創建森林城大事記
2009年,雙鴨山市率先在全省啟動『創森』工作,省委省政府給予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全市上下全民動員,全民參與,全力推進,造林面積、造林質量、造林總投入均創歷史之最。
2010年,黑龍江省造林綠化現場會首次在雙鴨山市召開,開闢了煤城造林綠化工作的歷史先河。
2011年,雙鴨山市被評為全省造林三年會戰五個先進集體之一,其中寶清縣、集賢縣被評為『全省植樹造林先進縣』。
2012年,雙鴨山市被中華環保聯合會評為『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市』;
2013年,雙鴨山市被評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寶清縣、四方臺區被評為『全省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建設先進集體』。
2015年,饒河縣被評為『全國綠化先進縣』。
2016年9月,雙鴨山市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榮譽稱號。
規劃引領,實現森林環城
進入雙鴨山市區,一條如玉帶般的河流繞城而過,河岸變身畫中景觀,這就是雙鴨山的母親河——安邦河。這是雙鴨山『創森』啟動後的重頭戲之一,被當地政府列為重大生態建設工程。
如今風光帶,昔日卻是污水溝。據介紹,此前因建市之故在原有的草甸濕地、柳叢葦蕩之處墾耕地、建企業、挖砂石、蓋民居,使安邦河兩岸自然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水質受到較大污染,兩岸棚戶區居民的生活環境惡劣。
雙鴨山以安邦河治理為主線,著力打造濱水生態長廊。聘請上海、香港等地規劃院所,編制了《安邦河流域概念性生態規劃》、《安邦河中心區段濱水景觀帶規劃及施工圖設計》、《安邦河河道工程設計》等5個規劃和設計,以凸顯『水』和『綠』為主題,用遍布全城的綠來美化水,以穿城而過的水來提昇綠,彰顯了『林水相依、林水相連、依水建林、以林涵水』的雙鴨山特色。

安邦河新貌。姜雲中攝
2009年開始,雙鴨山對安邦河開始了大規模的綜合整治,開展企業搬遷、生態移民、河道清理、蓄水造湖、引水入城、沿河綠化工程,已完成投資20多億元。
現在,安邦河已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人水親和、城水相依』的濱水生態景觀和生態長廊。像安邦河整治這樣高標准的精品綠化工程,在雙鴨山各地陸續推進。
相關負責人表示,雙鴨山『創森』,就是要重點打造『城區園林化、郊區森林化、通道林帶化、農田林網化、鄉村林果化、礦區植被化』的城鄉一體生態化發展新格局。

城區街道綠。
為讓目標變成現實,雙鴨山結合本地自然生態特色,以《雙鴨山森林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為綱領,確定了『一城、二區、三網、三極、多點』的森林城市建設空間布局。樹木栽植上,嚴格按照編制的《造林綠化操作規程手冊》執行。造林前,組織技術人員進行了造林技術培訓。造林期間,成立技術指導小組,深入各縣(區)進行規劃設計和技術指導,組織林業站工作人員到本市綠化先進村屯進行拉練交流,有效促進了村屯綠化水平的提高。在後期管護上,一樹一木,落實人頭,樹木不活,人不脫責。
在『創森』中,雙鴨山既注重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又不采取搞運動的形式『大幫哄』;既注重實際充分依托原有基礎,又努力打造新的景觀;做到了把全市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專業隊伍栽植相結合,把城市的發展建設與生態環境改善相結合。
『創森』七年來,雙鴨山市累計完成新造林面積123.64萬畝,山體退耕還林9000畝、退礦還山6500畝、退房還綠1200畝,主城區內十二座山峰全部被森林覆蓋;城區栽植樹木7800多萬株,5.87萬畝新增公園綠地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綠化城區公眾場所65處,綠化校園74所,校園綠化率達到100%,建立成型的義務植樹基地52個、森林公園14個,形成了『山在城中、城在樹中、水在林中』的獨特意境。全市415個行政村屯綠化全部提檔昇級,綠化面積5.83萬畝,綠化率達31%,形成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鄉村生態格局……40項『創森』硬性指標除因城市歷史短,樹木年齡尚達不到古樹名木要求外,雙鴨山全部達標。
隨著『創森』的深入推進,一道道盎然綠景,次第在雙鴨山城鄉大地舒展開來。城鄉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先後被評為『第三屆中國金融生態城市』、『中國最具創新力十佳城市』、『中國十佳投資創業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濕地生態保護示范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
綠富兼收,共享生態福利
當綠色越來越濃,因林致富的百姓也越來越多。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雙鴨山通過『創森』集成綠色鏈條,打造綠色品牌,壯大綠色產業,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了生態林業、民生林業共贏。
8月的一個上午,記者從雙鴨山市區驅車八十多公裡,一路顛簸來到了雙鴨山林業局青龍林場。

特色林產基地。
走進這個偏遠的林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美不勝收的田園風光:漫山遍野的綠色、錯落有致的民居房、乾淨整潔的道路……一條清澈小溪汩汩穿場而過,鴨子在溪水中嬉戲,石橋、田野、古樹、民居,恬靜秀美的場容場貌,構成了一幅世外桃源的美麗畫卷。
此前這裡因水土流失嚴重、旱澇災害時有發生等諸多因素的困擾,職工生活質量一直很低。本世紀初,特別是『創森』以來,青龍林場開始在山上大規模植樹造林,現在場內每個山頭都是森林湧翠、樹木茂盛,每年僅『靠山吃山』一項就為場裡職工帶來不小的經濟效益。
做好『山上文章』後,青龍人又做起了『山下文章』,依托土地資源繼續做好訂單農業發展,擴大訂單種植規模,提高職工收入。進一步發展養殖業,增加養豬、養羊、養雞、養蜂規模,增加美國大榛子種植面積,發展簽單式紫蘇種植產業,以市場為依托走穩步發展道路。
而在曾經是雙鴨山林業局主伐林場的大葉溝經營所,『創森』以來,大葉溝人依靠一場多品、綠色特色產業發展,形成家家做買賣、戶戶搞經營、人人會賺錢的火熱局面。
雙鴨山通過『創森』,建設了許許多多像青龍、大葉溝這樣的果林、食用菌和東北黑蜂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林產品生產基地,林業效益顯著。截止到2015年,全市經濟林面積達到4431公頃。種植平歐大榛子2420畝、漿果林2835畝、紅松堅果林7.73萬畝;年產黑木耳880萬袋,養殖森林雞10萬只、黑蜂4.8萬餘群。實現林業總產值12.1億元。
林下經濟蓬勃發展,旅游產業風生水起。
『創森』以來,全市新建森林公園14處、4A級旅游景點5處;新增濕地自然保護區5處、14.4萬公頃,所轄四個縣均被評為國家級生態縣;全市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覆蓋率分別達到32.4%和85%,居全省首位。
雙鴨山有『黑土濕地之都』的美譽。通過充分挖掘自然資源,雙鴨山以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等自然風光旅游為主線,大力發展森林游、濕地游、邊境游和生態養老等產業。目前,雙鴨山市與深圳市旅游協會已共同簽署了《深雙兩地旅游客源市場互換協議》。

村道綠樹成蔭。大頂子山旅游風景區。
饒河縣四排村以烏蘇裡江良好的生態屏障為基礎,深入挖掘四排赫哲族特色文化內涵,規劃實施馬長島和大雁湖景區開發、沿江公園等特色景點景區建設項目,打造赫哲族民俗旅游文化品牌,提昇四排村整體風貌特色。通過旅游增加年收入達160萬元,全村636人年人均增收2515元。
老煤炭主產區嶺東區,借助青山森林公園二期改擴建,南湖旅游度假區二期工程建設,推出了集農業采摘、休閑觀光、森林徒步、森林氧吧等休閑觀光旅游項目,旅游產業正急速昇溫,旅游人數出現『井噴』,去年接待旅游26萬人次,旅游收入2180萬元。
『創森』就是要讓所有的百姓享受到生態福利。雙鴨山支持引導煤炭、電力、化工等重點行業和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和改造力度,加快轉型昇級。同時,加大污染源整治力度,關停污染企業100多家、取締小鍋爐300餘臺。『創森』生態效應明顯。2015年,全市空氣質量達標317天,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饒河縣成為全國首批命名的9個『天然氧吧』之一。整個城市展現出天藍、山青、水碧、城美的新貌。
記者手記
保綠色桂冠沒有完成時
開展『創森』工作既是新時期貫徹中央『五大發展理念』的必要途徑,更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發展理念的具體實踐,在全省范圍內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作為以煤為主的資源型城市,雙鴨山獲得國家森林城市這頂綠色生態桂冠來之不易。這沈甸甸的『金牌』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是市委、市政府從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昇人民幸福指數,實現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團結帶領全市人民,高舉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大旗換來的喜人成果。
但『創森』成功不代表工作的結束。『創森』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雙鴨山還需須牢牢把握『創森』成功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找准出發點、把握切入點、明確落腳點,著力在突出特色、創出亮點上下功夫,在植樹造林、擴大綠化上下功夫,在森林生態旅游、延伸林業經濟產業鏈條上下功夫,帶動城市經濟結構轉型昇級。
根據野外抽樣調查、遙感影像解譯以及數據資料統計整理結果,雙鴨山市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總體指標完成情況良好,各指標全部達到或超過《指標體系》要求的5大類40項(該城市為解放後新建城市,樹木年齡尚達不到古樹名木要求,不涉及該項考核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