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3日訊 幫人一次,可以說是舉手之勞,幫人20餘年,可不是『舉手』就能完成的。對於東寧市綏陽鎮94歲的趙文秀和老伴來說,鄰居孟憲峰夫婦早已成為他們的親人:他們生病是孟憲峰夫婦照顧,他們生活遇到困難是孟憲峰夫婦幫解決,孟憲峰夫婦將兩位老人當成了自家人。
從陌生到信賴的鄰居
今年58歲的孟憲峰原是退伍軍人,上世紀80年代初,他從部隊轉業後,與妻子王萍在綏陽鎮成了家。後來,王萍從綏陽電影院下崗,一直沒有正式工作的孟憲峰,只能靠乾零活和打井維持家裡的生計。夫婦倆每天早出晚歸時都會路過鄰居趙文秀老人家,時而停下來打個招呼,在一來二去的聊天中,趙文秀老人對孟憲峰夫妻倆人格外有好感,慢慢地,他們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鄰居。
趙文秀老人一生沒有生育過子女,常年患有腸道乾結,神經性頭痛等病癥,妻子王芸芝耳朵有問題,不能獨立生活。當得知趙文秀老人只有一個養女,並且因生活負擔較重而無力照顧老人時,孟憲峰夫婦就經常來老人家看看。有一次,王萍做好了飯一直等到很晚也不見丈夫回家,後來纔知道,原來丈夫幾次路過趙文秀家門口時,一直沒有在外面見到老人,於是就特意去家裡看了一下,這纔得知趙文秀已生病多日了。於是,孟憲峰立即幫老人聯系了當地診所的醫生,並給老人打了針。放心不下的孟憲峰一直守在老人身邊,直到打完針纔回家吃飯。也就是從那天起,兩家人的心貼得更近了,趙文秀對孟憲峰夫婦更加信賴。
從物質到精神的關愛
孟憲峰夫婦最初幫助趙文秀老人多是物質上的。孟憲峰曾看到老人用火烤饅頭吃,覺得很可憐,就在老人生活陷入窘境的時候,送來了米、面、油。後來看到老人佝僂著身子到村邊的河溝裡取水吃,既不衛生、又很危險,王萍看在眼中,也記在心上,便主動讓丈夫為老兩口打了井。大家都知道,孟憲峰就是靠打井維持全家的生活,打一口井需要2000多元的人工費,而與老人非親非故的孟憲峰硬是分文未取。不但如此,老人住的房子離山很近,經常被山上滾落的石頭砸壞,孟憲峰就上山把石頭一個一個挪開,石頭碰壞了腳,流血了也顧不上,感動得老人直落淚。
後來,孟憲峰外出打工,王萍又找人給老人刷了牆,把老人家從裡到外擦得乾乾淨淨。看到兩位老人的被褥仍是幾十年的舊棉花,又沈又硬,王萍又為老人重新換了被褥,讓他們蓋上了又軟又輕的新棉被。為了照顧老人,王萍給老人買了個手機,手機上存的唯一的號碼就是王萍的,老人只要按下鍵子,王萍就能及時趕到。有一次,趙文秀半夜突然肚子疼,當時孟憲峰不在家,沒有辦法,王萍接到電話後,大半夜來到了老人家照看。
從鄰居到親人的溫暖
每年在冬季來臨之際,夫妻倆都提前為老人釘上防寒塑料布,做好棉門簾,買來越冬的煤,劈好柴,到了夏季就為老人按紗窗。可以說,兩位老人得到的是勝似親生兒女般的關愛。有一年夏天,老人摔倒小腿骨折,孟憲峰在老人的炕前搭了個簡易床,晝夜不離地照顧老人直到痊愈。老人大便乾結到醫院做灌腸,弄得孟憲峰滿身都是糞便,可他還是堅持把老人收拾乾淨後纔到浴池清理自己身上的污穢。經過這次事後,照顧趙文秀老人就成了王萍夫婦分內的工作。一日三餐、看病買藥、洗衣理發、洗澡護理全是王萍夫婦在打理,老人生病住院,他們端屎端尿,冬天起早給老人生爐子,夏天攙著老人出來遛彎,每逢春節、生日都是在老人家一起過,比親生兒女做得還要好。
如今兩家人已經結成了沒有血緣勝似血親的一家人。老兩口親切地喚王萍夫婦兒子、媳婦,王萍夫婦也稱呼老兩口『爸、媽』,孫子、孫媳也『俺爺爺俺奶奶』叫得特別親,只要回來看望父母,他們就一定會去看望爺爺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