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水稻直播吹來輕簡農業風
2016-12-24 10:05:56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農民鄭長方做夢也沒想到,自己15年前的一個『懶念』,竟讓他意外地闖入『輕簡農業』的大門,不但種稻種發了家,種出了名,還被城裡的大公司聘為技術總監,給配了專車和司機,成為『白領』一族。

  給鄭長方帶來命運轉折的,就是當下被許多農民擁躉的水稻直播技術。

  昔日『漫撒子』今朝輕簡風

  今年54歲的鄭長方種水稻已經有30多年了,過去一直是育苗插秧,從老家慶安縣種到農場,也沒想過要改變。當年的『懶念』源於接連的生產受挫。鄭長方說,『那時正是到農場包地種稻熱的時候,水開始不夠用了,最慘的時候秧兒都育完了,但地裡沒水就插不上。第二年我就改到前哨農場包地,因為地價便宜,也因為以前育苗插秧吃了大虧,我當年一懶就改成「漫撒子」了,不成想到秋收獲也不錯。』

  從那以後,鄭長方種稻不再育苗插秧,一心鑽研『漫撒子』。『到如今已經整整15年了,一年積累一點經驗,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經驗,這跟我們小時候的「漫撒子」可大不相同,雖然都是直接播種,但科技含量和農藝措施的精細度,完全不在一個等量級,近幾年對這種水稻生產技術有個新名詞——水稻水直播。』鄭長方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鄭長方探索的是水稻直播技術的一種形式,老百姓叫水直播,其實專業名稱叫濕潤直播,指的是濕潤條件下播種、濕潤條件下出苗,可以催芽播種也可以直接播種;另一種形式則是在乾土上直接播種,被稱為旱直播。

  輕型簡便農業的吸引力有多大?從我省首個省級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研討培訓會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據主辦方介紹,培訓會原定80人,但消息傳出後,許多種稻大戶、合作社紛紛報名,辦會的賓館客房爆滿,寧願自己找地方住也要參會,最後足足來了近200人。

  發展直播稻科研攻關先行

  在農民自發探索水稻直播的同時,作為農業大省,我省關於水稻直播技術的科研攻關也走在了前列。

  早在五六年前就關注到這項技術的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院士工作辦公室主任朱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隨著我省水稻面積的不斷擴大,用水量急劇增加,水資源壓力越發明顯;同時,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村勞動力老齡化等諸多因素影響,水稻生產人工費用不斷增長,僱工越來越難,驅使稻民轉向省工省事省錢的直播技術。

  朱琳說,為保證黑龍江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水稻的可持續發展,黑龍江省院士工作辦公室在全省率先提出了針對怎樣完善並提高水稻直播技術及應用的調研,通過前期調研,由黑龍江省院士工作辦公室牽頭組成了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和黑龍江省水利科學研究院、黑龍江省水田機械化研究所、黑龍江省科技創新人纔培養基地、黑龍江省伽禾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等優勢研究力量和科技型企業合作攻關的專項研發團隊,申請了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廳的重大科研專項的資金支持。

  有幸成為近年來我省農業栽培方面首個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計劃重大項目、寒地直播稻品種篩選及配套技術研究項目負責人的省農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副研究員張喜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在2013年開始研究探索這項技術,從開始的院裡支持到去年正式立項,三年多時間,最深體會是農民對這項技術的渴望太熱切了。去年建三江七星農場的職工自發辦了一個培訓班,我在講課時把我們掌握的每個生產環節的技術要點都細細講了一遍,時間很長,但讓我意外的是,全程沒有一個農民走動,都在認真地聽,課後很多人圍上來詢問。

  張喜娟介紹說,目前我們開展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向,一是水稻直播栽培技術研究,二是直播品種研究,三是農機農藝結合研究。2016年我們在哈爾濱、綏化、牡丹江、建三江農管局等地試驗示范了1萬畝地,旱直播實收測產結果是畝產折合標准水稻接近500公斤,比對照的插秧田略高幾公斤,達到了全省水稻單產水平。

  『兩免三省』直播稻受熱捧

  不論是科研團隊的專業數據,還是稻農的親身實踐,直播稻『兩免三省』的特點都格外耀眼。

  眾所周知,育秧和插秧是水稻插秧生產的兩個最累的關鍵環節,但直播稻直接免去了這兩個環節,不育秧、不插秧,既簡化了工序,減免了生產投入,又減少了人工支出,降低了勞動強度。而且,采用水稻直播技術,每畝至少節水1/3以上。省水、省工、省錢的直播稻,如今在水稻種植戶尤其是種植大戶、合作社中傳播迅速,受到熱捧。

  建三江農管局七星農場職工王允江種植直播稻已經3年,和鄭長方不同的是,他家1280畝地采用的是旱直播。王允江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家的地低窪易澇,以前種大豆都不得,自打種旱直播稻,又省事又掙錢。我的水稻池子,最小的37畝一個池,最大的110畝一個池,清一色兒的機械播種,那場面可氣派了!2014年年頭好,畝產1200多斤呢,今年積溫少,但也能達到千斤,一點不比插秧稻少。關鍵是省多少人工省多少事兒呀,我們那兒插秧,一個工都二三百了,還僱不到人呢!』

  王允江說出了許多稻農的心聲。樺川一位主動來參加2016黑龍江省水稻直播栽培技術培訓的種稻大戶說,『我種了130?水稻,這個插秧讓我夠夠的,都怕了。』另一位網名『老由頭』的種植大戶說,每年一插秧我就生氣,花錢不說,有的人不好好乾、『禍禍人吶』,看著真生氣!鄭長方對記者說,『我種了34?直播稻,一年人工費不到2萬元,同樣面積的插秧稻,人工費至少得10萬元。我們核算過,水稻插秧生產的,每?地至少得比直播稻多打1.7噸糧,成本纔能持平。』

  不僅是農民,一些農業公司也看准了直播稻的前景。聘請鄭長方為技術總監的中科向日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曉鑫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直播稻具有節本節水安全性高的特點,種直播稻農藥除草劑要比插秧稻少很多,我們正是看中了這些優勢而投資進來,目標是通過整合技術、擴大規模,生產出安全優質的大米,最終打造出一個能代表黑龍江水平的優質平價的大米品牌。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