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2月29日訊 過去被認為老立遺囑防患於未然年人纔做的遺囑公證,如今在年輕人中開始流行。
12月25日,記者從公證處了解到,在近年來辦理的遺囑公證當中,45歲以下的年輕人佔5%。
據公證員分析,這些人多以婚姻雙方互相不信任、患疾病或是進行一定冒險活動的人群為主。
事件一未婚男將錢給姐姐
今年34歲的肖先生,在大慶市一家企業工作,一直未婚。一年當中,他幾乎都在忙於開會、出差。有幾次,他在工作過程中險些出了車禍,這讓肖先生很後怕。
思前想後的肖先生,決定為自己辦理一份遺囑公證,以免哪天自己真的遭遇不測,財產落入他人手中。
原來,肖先生年幼時,母親就因病去世了,不久父親另娶他人,留下肖先生和姐姐相依為命。肖先生認為,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與姐姐的含辛撫養,分不開的。
為報答姐姐的恩情,今年10月份,肖先生來到市公證處,辦理了一份遺囑公證,將自己賬戶內的存款以及兩套房子,在『不測』之時,一並留給姐姐。
事件二疑妻不忠先立遺囑
今年39歲的趙先生,是一名生意人,經過多年的打拼,事業蒸蒸日上。可趙先生全身心經營自己的事業,引起了妻子的不滿,埋怨他不顧她和兒子,為這,兩口子沒少吵架。
兩年前,趙先生的公司漸漸步入了正軌。這時趙先生發現,回家後妻子很少給他臉色了,有時還會簡短問候幾句。趙先生開始懷疑,妻子可能不忠。
趙先生因長期應酬,身體每況愈下,工作也常感力不從心,有關『過勞死』的事件也添了他的擔懮,這種情況下,趙先生想到了要辦理一份遺囑公證,在孩子成年前,公司由誰接手,銀行存款妻兒父母各佔多少,都作了詳細安排。
調查遺囑折射心理危機
據公證處公證員介紹,這些前來辦理遺囑公證的年輕人中,大多身體健康,進行遺囑公證,只為杜絕自己遭不測後,親屬為財產發生糾紛。
記者調查時了解到,目前進行遺囑公證的年輕人主要有三種,一種是職業關系需經常出差、遇突發事件幾率較高;一種是上有父母、下有子女,明確分割財產,以保障親人生活。還有一種是,有子女的再婚人群,希望將財產留給親生子女。
隨後,記者就遺囑公證的問題,采訪了部分市民。
一些市民表示,生老病死人人都需要經歷,立遺囑的人通過法律手段來避免日後的不必要糾紛,不談死色變,這是觀念上的更新,也是一種趨勢。
也有市民卻持不同意見:遺囑公證確實能起到防止遺產紛爭的作用。這個看似明智之舉實質折射出的卻是當下社會的,親情危機。『如果一家人很和睦,就不會出現這種事。』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遺囑年輕化』的背後,其實是年輕人的一種『心理危機』,折射出當前職業生態失衡。家庭生活的不穩定、工作壓力的加劇,讓年輕人的心理受到困擾。在這種情形下,就需要社會來給這些年輕人疏通、關懷,而不是去立什麼『遺囑』了。
專家過去被認為老立遺囑防患於未然
針對此種現象,大慶石油學院經濟系的教授王成說,辦理遺囑公證出現年輕化現象,從側面可折射社會進步的一面。
人們擁有的財產日漸增多,富裕階層也出現了低齡化的跡象。
這個群體,自然會更珍視自己的財產分配,盡量避免自己死後,因遺產而引發的家庭糾紛。但是,年輕人立遺囑並不是人人都舉手贊好。
慶大律師事務所的主任律師李賢偉認為,從法制角度來看,很明顯地表明了年輕人法律觀念增強,反映了公民對私有財產缺乏安全感、自我保護意識提昇。
但如果引伸到社會意義,則是反映出當今社會競爭白熱化、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多,影響生活環境、生存環境的因素增多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