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6日訊 國務院出臺農村留守孩子的新定義後,慶安縣委縣政府及有關部門及時跟進,組織得力人員進行登門入戶核查,在精確摸清留守孩子基本情況的基礎上,通過建立配套措施和機制,開展紮實細致的幫扶和救助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以前對農村留守孩子的定義是,只要『雙方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又不滿十八歲的』都視為留守孩子。去年國務院對留守孩子重新定義為『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留家的另一方失去監護能力,尚不滿十六周歲。』據初步摸底,全國留守孩子已由6102萬減少到902萬,減少額度達到74%。這一巨大變化,使縣關工委老同志敏銳地感覺到,留守孩子的大幅度減少,為精准幫扶好留守兒童創造了契機和條件,應當抓住機遇精心做好核查和幫扶工作。為此,他們及時向縣委寫出了工作方案,得到了縣委的高度重視,很快以縣委縣政府文件形式轉發了工作方案。接著又召開各鄉鎮、街道領導乾部和主管部門工作會議進行具體部署。為切實搞好調查核實工作,各鄉鎮街道成立了由關工委、民政、婦聯等部門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分別深入自然屯進行調查,整個走訪核查堅持入戶上門,逐人登記,建檔立卡,並做到家庭、學校、村屯『三見面』、『三核對』,堅決做到不漏、不重、不虛,准確無誤。通過調查,全縣農村留守孩子已由原來的5920人減少到810人,其中由祖輩擔任監護人的有690人,由親友和委托老師擔任監護人的有59人,由大孩擔任監護人的有32人,留守在家的一方父母因精神病和嚴重疾病而失去監護能力的有29人。基本情況的掌握,為精准幫扶好留守孩子打下了良好基礎。
慶安縣關工委聯合有關部門,配合鄉鎮開展了細致紮實的幫扶工作,並著力解決好應急難題。對於由大孩、高齡老人和失能父母擔任護監人的,他們協調村屯,聘請親朋故友、村屯乾部、課任老師、五老人員擔任監護人,征得打工父母的同意後,簽訂好責任狀,規定好監護任務。全縣新落實監護人61名;對於那些因各種原因已輟學的8名留守孩子,通過協調學校,采取留校住宿、校車接送、同學護理、資助學習等多種形式,使這些孩子全部復學;對一些居無定處、缺衣少穿的11名留守孩子,在當地政府和民政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廣泛開展了社會救助、民政救助、低保救助、乾部救助,為他們解決了過冬棉衣、住宿、就餐等難題,確保這些孩子人人吃得飽、住得暖、穿得好,衣食無懮;對於那些身患重病的留守孩子,開展了積極的治療和救助。患重癥的留守孩子全縣有7人,有關部門通過合作醫療、大病救助、民政專項救助等渠道,解決醫療救助資金11萬元,送醫院住院治療的有2人,使病情得到及時救治。
為切實做好精確的長效幫扶工作,慶安縣已建立起配套的幫扶機制。全縣成立了由縣委副書記為組長,常務副縣長為副組長,縣關工委、綜治辦、民政局等10個主管單位為成員的監護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及時研究解決出現的難點和重要問題;對留守兒童監護工作所涉及的10個部門制定了明確的工作責任制,細化了各項工作任務,真正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監護到位。對各鄉鎮街道也依法落實了強制報告責任,建立起相應的追責機制,對由於工作不重視、措施不得力而造成嚴重後果的,通過通報、約談、督辦、處分等方式進行追責;根據留守兒童情況千差萬別,采取一家一方、一人一策的辦法,有針對性地做好監護幫扶工作,組織五老人員、課任老師、愛心人士做義務家長,做到每個留守孩子都配有一個義務家長,長期做好『五包』工作;各村屯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活動中心、留守兒童院落活動戶、留守孩子四點半課外學校,為他們創造更多的節假日和課外活動場所,努力使孩子身心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