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11日訊 2016年,農墾九三管理局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著力轉方式調結構,動能轉換實現新突破;2016年,九三管理局面對極為罕見的自然災害,全局上下在團結奮斗中頑強拼搏,現代農業實現新變化,職工群眾『民心指數』不斷提昇,協同發展展現新氣象……
奮勇爭先『八大突破』再創佳績
2016年,九三管理局努力實現了『八大突破』。
種植結構調整有新突破。種植業結構實現了『一減四增兩擴』,即玉米面積由去年的180萬畝壓縮到88.5萬畝,大豆由163萬畝增加到228.3萬畝,青貯玉米和苜蓿等優質飼草飼料作物面積由11萬畝增加到11.5萬畝,高產高效經濟作物面積由6萬畝增加到25萬畝,各類作物訂單種植面積由12.2萬畝增加到88萬畝。
畜牧業發展有新突破。加快發展以『兩牛一豬一禽』為重點的現代畜牧業。全局奶牛存欄5萬頭,上交鮮奶11萬噸;肉牛存欄7519頭,同比增長162.3%;生豬存欄3.8萬頭,同比增長102.4%。
林業經濟有新突破。積極推進『林果』、『林藥』、『野生動物養殖』等林業經濟發展。栽植嫁接紅松1068畝、平歐榛子759畝、中藥材種植5900畝、發展特色養殖場22個,林業經濟共創產值3.8億元。
產業格局有新突破。不斷優化產業格局,優先發展大豆產業、雜糧產業、畜牧產業、特色產業、『旅游+』產業等五大支柱產業。
招商引資有新突破。管理局在北京舉辦了『共建綠色豆都,共贏金色未來』招商引資推介會,與國內50強大豆加工企業交流洽談,初步達成16個合作意向,簽訂6個合作項目和2個戰略合作框架協議,6個項目涉及金額達11.7億元。
旅游產業發展有新突破。九三秋收節暨龍嶺自駕營地開營儀式,開啟了旅游新模式。2016年,全局接待游客近1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8400萬元。
惠民工程有新突破。堅持共享發展,十大民生實事全部兌現承諾。2016年完成投資3.4億元重點實施了26個項目,同比增長4.3%。
社會治理有新突破。建立健全『一崗雙責』機制,深化『平安九三、法治九三』建設,推進社會治理工作,在推進落實綜合治理、安全生產和信訪責任制上形成了合力。
真抓實乾『八件大事』擲地有聲
2016年,九三管理局全力抓好『八件大事』。
推進產業項目昇級。2016年,全局重點落地項目48個,總投資12.6億元,涉及倉儲物流、農產品深加工、畜牧產業、山特產品深加工、旅游養老產業、『場淘』項目6大類,為管委會建設增強了後勁。
實施商標品牌戰略。嫩北農場『北密』商標、榮軍農場『榮軍第一梨』商標被命名為省著名商標。管理局成功注冊了『豆都』商標24件。
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積極爭取和落實惠農資金補貼達6.86億元,累計投資2.37億元更新各類農機具949臺套,投資1.65億元建設高標准農田13.3萬畝,投資4520萬元治理水土流失和農田路修繕,投資1.88億元新增倉儲能力24萬噸。
打好農業綠色有機牌。建立33個、1.8萬畝的『互聯網+農業』高標准示范基地,全局各類作物有機食品認證面積74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302萬畝。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設立了2000萬元『雙創』基金,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立了九三管理局青年創業孵化園和產業孵化園,搭建了『雙創』平臺。去年,九三管理局實有個體工商戶5161戶,比2015年末增加320戶;企業631戶,比2015年末增加77戶。
精准脫貧扶低攻堅。推行全社會聯動、全方位拉動、全覆蓋推動『三全三動』的扶貧工作機制,2016年完成了扶貧1604戶、2856人,扶低899戶、2157人的任務。
典型引路弘揚主旋律。關工委『兩史』教育活動經驗得到了國家關工委的批示。
強化民主管理科學決策。總結推廣了七星泡農場『1+3+ N』的場務公開工作模式,嫩北農場『143』民主管理機制,形成全局廠務公開民主管理『四會、四員、三評議、四公開』的工作機制。
碰真碰硬『五大難題』迎刃而解
九三管理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破解影響和制約經濟發展大局的『五大難題』。
破解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的難題。多渠道、多平臺進行品牌營銷、產品推介,全面展示和叫響『豆都』、『豆娃』農產品品牌和『農業奇觀美在九三』旅游品牌。『豆都』產品紛紛在綠博會、中俄貿易洽談會、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首屆中國魯菜美食文化節、首屆豆都文化節、昆明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平臺亮相,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破解缺資金的難題。以財源建設為目標,提檔一產、突出二產、拉動三產,整體推進三次產業協調發展。多管齊下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與8家企業和銀行對接30餘次,落實貸款1.2億元。
破解效能、效益不優的難題。加快推進簡政放權,開展行政執法單位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合法性審查,梳理、規范、確定了35個行政執法單位的2952項權力。
破解資金緊張的難題。2016年爭取上級資金9045萬元,爭取到2017年整合項目資金10074萬元。
破解發展動力不足的難題。積極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不斷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局家庭農場27409戶,農民專業合作179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