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黑河
搜 索
黑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
2017-01-12 10:06:34 來源:東北網-黑河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過去五年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監督支持下,緊緊依靠全市人民,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找准定位、積極作為、精准發力,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預計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9.6%,年均增長8.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93%,年均增長14.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9.5%,年均增長12.4%。公共財政收入增長59.4%,年均增長9.8%。經濟總量由全省第9位晉昇到第8位。

  堅持開放發展理念,集中力量打基礎、補短板,寄托黑河人民28年夙願與夢想、在中俄區域合作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黑龍江大橋正式開工,極大地提昇了黑河在『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中的戰略地位。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開工建設,為深化黑河與阿州能源合作開闢了新的廣闊空間。五大連池德都機場當年施工、當年完成主體工程,為旅游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三江四島』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長遠,開創了黑河水利建設史上的新紀元。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把良好的生態作為最寶貴財富,加大保護開發力度,全市整體納入大小興安嶺重要森林生態功能區。環境質量位於全省前列,被評為『中國十佳空氣質量城市』,綠水青山、藍天白雲成為黑河一張靚麗的名片。

  堅持創新發展理念,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寒地生態農業,被評為國家『糧食生產先進市』。把礦產資源開發作為富市的支柱產業,建成了多寶山銅礦等一批牽動力強的重大項目。順應時代變革潮流,推動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跨境電商成為經濟發展新引擎。中俄文化大集上昇為國家級活動,促進了經濟互補、情感互融、民心相通,開創了中俄文化交流的新模式。旅游文化、跨國旅居養老產業異軍突起,黑河正成為國內外游客休閑養生的新熱點。 堅持協調共享發展理念,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群眾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居住條件大幅度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凝聚頑強拼搏精神力量,戰勝2013年特大洪澇災害,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榮獲國家衛生城、國家園林城稱號,國家環保模范城正待驗收,獲得全國文明城提名,榮獲『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十佳典范城市』。軍政軍民融合發展,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三連冠』。

  未來五年發展指導思想

  按照市第六次黨代會要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黑龍江工作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省委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提高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產業拉動、開放帶動、創新驅動,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構建『十大新體系』,打造黑河發展的新格局,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為黑河全面振興打下更加堅實的基礎。

  今後五年的奮斗目標

  ●傾力打造對外開放大格局。

  ●傾力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

  ●傾力推進經濟發展躍上新臺階。

  ●傾力譜寫城市文明新華章。

  ●傾力讓群眾生活更殷實。

  2017年目標任務

  始終堅持穩中求進這個總基調;牢牢把握創新發展這個總要求;緊緊扭住實體經濟這個總抓手;時刻圍繞改善民生這個總導向,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公共財政收入增長5%,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增長3%,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8%以上。

  2017年:著力做好八個方面工作

  激發內生動力培育壯大振興發展新動能

  將產業項目建設作為『一號工程』,培育特色產業,提供有效供給,為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全市安排重點產業項目92項,其中,續建和新開工項目64項,年度投資85.3億元,推進前期28項。總投資10億元以上項目13項,總投資5?10億元項目8項,總投資1?5億元項目27項。做好『三篇大文章』。堅持創新驅動,在優化存量基礎上做大增量,加快優勢潛力釋放,構建工業新體系。深度開發『原字號』,堅持『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實現農產品多次加工、梯次增值、吃乾榨淨,增強市場競爭力。培育壯大『新字號』,搶佔科技制高點,加快新中新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項目建設,推進新能源汽車、光伏發電、中藥飲片、菲汀加工、廢舊礦物油綜合利用等項目落地。改造提昇『老字號』,深度開發礦產資源,提高礦業對經濟發展貢獻率。推進項目投產達效。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強化協調服務,全力推進省市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確保項目開復工率和投資完成率均達到90%以上。加快園區整合,推進差異化發展,增強產業集聚功能。探索建立項目退出機制,以土地清理倒逼項目投資,盤活土地資源,通過『騰籠換鳥』引入新項目,提高園區產出效益。積極推動金融創新。打好政策組合拳,充分發揮產業基金引導作用,破解融資難題。加強與社會資本合作,圍繞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謀劃儲備實施一批PPP項目。開展精准招商。抓住發達地區加快產業梯次轉移的機遇,以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為重點,緊盯國內外500強企業,開展『一對一』『點對點』宣傳推介,力爭招商到位資金242億元,增長20%,落地超億元項目30項。利用中俄博覽會、龍港經貿合作交流等大型展會平臺,捕捉投資線索,全程跟蹤服務,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做強縣域經濟。堅持站在全市高度統籌謀劃,各縣(市、區)要根據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找准比較優勢,明確主攻方向,納入市級考核體系,努力形成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縣域經濟發展格局。

  破解發展瓶頸推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發揮基礎設施建設在引領經濟轉型昇級中的關鍵作用,著力補齊發展短板,形成有效支橕黑河發展的綜合設施保障。構建交通新體系。推進跨境設施聯通,加快黑龍江大橋建設,跨江空中索道開工,同步啟動橋頭區和口岸聯檢設施建設,修訂市城區功能區規劃,研究謀劃『大橋經濟』。爭取黑河國際空港早日開通對俄空中航線,確保五大連池德都機場和嫩江通用機場年內通航,加快形成『空港經濟圈』,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推進北黑鐵路與國鐵資產重組,爭取北五鐵路、黑河至烏伊嶺沿邊鐵路開工建設。推進嫩江至雙遼公路項目,加快國鐵富嫩線電氣化昇級改造進程。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實施水電、農田水利、河流治理、水庫除險、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昇工程等項目16項,提昇水利基礎保障能力。完成岸島防護三期規劃審批,建設101公裡防護工程。編制黑龍江黑河水利風景區總體規劃,做好省級水利風景區申報工作。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力度。打好市城區棚戶區改造攻堅戰,開工建設西部和西南部6個棚改項目,同步完善道路、綠化、供水、供熱、供氣、供電等配套設施,力爭年內市城區棚戶區基本消除。購買公共租賃住房150套,發放租賃補貼5000戶,改造農村泥草(危)房3700戶,讓群眾住得更安全、更溫暖、更舒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農業強市

  主動適應農業發展新變化,把好資源開發出好產品,好東西賣出好價錢,構建現代農業新體系。發展綠色優質生產。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根據優質、營養、安全農產品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增小麥、減玉米、調控大豆、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做大做強大豆產業,推廣強筋春小麥優質新品種,擴大青貯玉米、專用玉米面積。大力發展漢麻產業,開展玫瑰、赤芍等花卉種植及產業鏈研究,擴大沙棘、藍莓、北藥等特色種植規模。引導農業發展向綠色並軌,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數達到85個、面積330萬畝,認證地理標識農產品12個。強化農產品質量監管,為群眾吃上放心糧、放心菜提供保障。大力發展畜牧業。將畜牧產業培育成為振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構建畜牧產業新體系。加快產業化進程。主動適應產業分化延伸新特點和消費昇級新需求,加快一、二、三產融合。支持新型經營主體與企業合作,聯合組建大豆、小麥、山特產品等產業集團,提高農林產品加工轉化率和增值率。培育農業采摘、鄉村游等新業態。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北藥、森林綠色食品、生態旅游、種苗繁育、林下特色養殖六大林業產業,力爭林業產值增長10%、林下經濟產值增長15%。提昇適度規模經營水平。把現代農業合作社作為適度規模經營主攻方向,抓好黑河大豆種植聯合社、北安城東現代農業聯合社等7家聯合社建設,新建現代農機合作社10個,創建省級規范社5個,市級規范社10個,實現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完成集體耕地確權登記。創新農業保險產品,擴大覆蓋面。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完善提高3個『互聯網+』農業綜合服務大廳、3個『互聯網+』農業示范基地和71個現代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推廣優質高效增產技術,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53%以上。強化市場營銷,提昇地方產品價值鏈。將品牌建設與網上營銷相結合,培育一批電子商務特色村和農村電商示范企業,做大黑河綠色食品專櫃旗艦店,推動農產品由『種的好』向『賣的好』轉變。

  拓展對俄合作提昇外向經濟水平

  主動融入『一帶一路』『龍江絲路帶』建設,加快打造平臺堅實、產業多樣、內外銜接的對俄合作新體系,全力推動對外開放戰略昇級。擴大貿易領域。鞏固主營進出口商品規模,穩定果蔬、農產品、工程機械出口,增加風電設備、硅基材料、木制品等地工產品出口。擴大電力、木材、糧食進口規模,增加俄優質特色商品進口種類。支持新型貿易發展,以跨境電子商務為引領,推動對俄貿易轉型昇級,完善合作區跨境電商產業園區功能,爭取創建國家級電子商務示范基地,支持以中機電子公司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臺建設,完善支付、通關、物流、結匯、退稅等配套服務體系,力爭交易額達到7億元,增長20%以上。繁榮互市貿易,完善具體政策措施,爭取放寬互市貿易商品進口品種。加快項目建設。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吸引和服務國內企業參與俄資源能源開發。以對俄農業種植企業為主體,在俄境內建設大豆加工廠。擴大境外森林采伐加工規模,年采伐加工30萬立方米。搭建合作平臺。完善黑河進出口加工產業園功能,加快境外石化建材、中俄農業產業、阿州工業園區建設,爭取納入省對俄境外園區發展規劃。黑河保稅物流中心(B型)主體工程完工。開工建設黑河口岸物流園區。加強人文交流。密切黑河與阿州布市兩地高層交往、互訪和部門間合作,加強與俄腹地城市交流,豐富對俄民間交往載體。探索以市場化機制辦好第八屆中俄文化大集,與俄方共同舉辦好中俄邊境城市展覽會、阿州國際洽談會、中俄企業項目推介會和中俄林業生態建設合作論壇。成立國際商會法律專業委員會,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好服務。

  厚植產業新優勢培育壯大新興業態

  發揮好『綠水青山、冰天雪地』的資源優勢,把開發利用『兩座金山銀山』作為創新昇級現代服務業的重要依托,構建服務業發展新體系。打造旅游支柱產業。把旅游產業作為促轉型調結構穩增長的首位產業,以市城區和五大連池風景區為兩大核心,加快構建全域旅游新體系,推進黑河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全年接待國內外旅游者突破900萬人次大關,旅游收入達到76億元。加快璦琿鄉野公園、五道豁洛養生島等旅游項目建設,提昇景區景點品質。爭取國家支持,推進跨境旅游合作區和邊境旅游試驗區在黑河先行先試,增強黑河旅游吸引力。突出五大連池風景區國際礦泉水療康養中心定位,豐富五大連池風景區夜文化。發展冰雪經濟,逐步把黑河建成黑龍江特色冰雪旅游目的地。促進試車經濟與冬季旅游融合,加快黑河汽車寒區試驗基地建設,打造寒地試車城。與國內知名旅游創意企業合作,謀劃旅游精品線路。培育文化休閑產業。挖掘特色文化資源,突出歐陸、民俗、知青等個性文化元素,打造地域文化精品。謀劃建設璦琿—騰衝人口地理公園,加強璦琿古城保護開發,深刻歷史文化記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中俄民族風情園建設,豐富體驗式活動內容,打造市域文化休閑首選地。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少數民族節慶活動,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休閑文化活動品牌。弘揚珠寶玉石文化,打造中俄寶石城。發展特色旅居養老產業。推動養老與康療養生融合發展,打造中俄跨國旅居養老和五大連池國際礦泉康療養生品牌。創新醫養結合服務模式,謀劃建設國際健康醫學示范園區和跨境醫養結合產業園區,提供高品質養老服務。

  彰顯城市獨特魅力精心打造美好家園

  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構建城鄉新體系。完善城市功能。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突出城市定位和地域特色,開展城市風貌規劃研究,展現歐陸風情獨特韻味。高起點謀劃多功能國際會展中心,滿足冬季舉辦大型展會需求,培育會展經濟。規劃建設停車場,改造環城路、龍濱路、王肅街人行道,實施公共自行車第二輪擴容昇級,新增自行車站點70處、自行車1500輛,讓市民出行更加方便。推進『三供三治』項目建設,市城區改造供水管網5.2公裡、供熱管網13.3公裡,加快熱源設備昇級改造,新增供熱面積35萬平方米。推進城市管道燃氣工程,新建燃氣管道5公裡、庭院管網6公裡,庭院管網覆蓋面達到5000戶。優化城市環境。建設中俄雙子城公園,推進黑龍江沿江公園改造,啟動大黑河島中心廣場建設。實施大黑河島植被還綠工程、電業街延伸路段綠化帶建設工程,增加街頭綠化、美化景觀,提昇城市品質。加強城市管理。建設智慧城市,完善數字化城管設施,推進信息資源整合共享。實行環衛、市政、園林市場化養護運行模式,確保市容市貌乾淨整潔。加強對市城區新建小區供水、供熱、供電設施的監管,制定出臺物業、房地產開發等城市管理條例。推進城管執法體制機制改革,理順城市管理職能。協調推進城鎮體系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強化市區、北安、嫩江3個區域中心城市功能,做大五大連池、孫吳、遜克3個秀美縣城,做強『北五經濟圈』,推進嫩江撤縣建市,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啟動北安、遜克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打造璦琿鎮、通北鎮、孫吳鎮等特色小鎮。合理規劃鄉村布局,重點提昇建設41個村,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麗宜居鄉村示范帶。

  加強生態建設實現永續發展

  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厲的監管、最嚴肅的問責,保護好生態環境,構建生態新體系,造福子孫後代。保護好森林資源。完成人工造林1.4萬畝、封山育林7.5萬畝。做好中幼林撫育和林冠下補植,完成森林撫育任務37.2萬畝。加快濕地公園建設,申報坤河國家級濕地公園。嚴厲打擊『三毀』違法行為,嚴守森林、濕地資源紅線。擴大嫩江西伯利亞杏生態經濟試驗林規模,促進沙化林地植被恢復。推進嫩江航站三期改擴建工程,爭取森林火災高危區綜合治理項目立項,重啟中俄森林防火聯絡站。抓好國有林場改革,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強化環境治理。保護好乾淨的水,全面啟動『河長制』河湖管理模式,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河湖生態新格局。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保考核位居全省前列。保護好優質的土,實施黑土地保護工程,大力推廣農業『三減』技術,『三減』面積達到200萬畝,推廣綠色標准化栽培技術,面積達到800萬畝。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秸稈還田面積900萬畝。保護好清新的空氣,全部淘汰城市建成區內每小時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禁止新建每小時2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讓『黑河藍』成為引以自豪的常態。推進節能減排。積極應對資源稀缺、環境承載能力有限的現實挑戰,走節約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快愛輝區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創建步伐,力爭省級生態市創建通過驗收。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實施一批循環經濟示范項目,支持有條件的縣(市、區)、產業園區和企業開展 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加強重點企業污染防治和已建成減排設施監管,建立環境監管數據信息庫。嚴格節能目標考核,確保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按計劃降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增進群眾福祉

  牢固樹立人民立場,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構建社會治理新體系。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全市省級貧困縣(孫吳)摘帽,貧困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實施基礎建設扶貧,推進56個村整村扶貧攻堅工程。實施產業扶貧,實施異地搬遷扶貧,實施教育扶貧,實施健康扶貧。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加快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建設,打造『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業孵化鏈條。把人纔作為創新發展的第一要素,落實激勵人纔創新創業實施辦法。完善產學研用合作培養人纔模式,加快引進農業、林業、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領域急需緊缺人纔,促進人纔智力項目對接。建立以需求為主導的對俄人纔智力引進模式,重點引進急需的俄羅斯優秀人纔、團隊及智力成果。支持黑河學院建立『俄羅斯遠東智庫』。推動社會事業發展。實施『全面改薄』工程,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完成62所學校新建、改擴建任務。提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創建標准化學校6所,市直和愛輝區完成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建設任務。積極推動市委黨校異地重建工作。辦好老年大學。加快『健康黑河』建設,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城鄉醫療、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昇群眾健康指數。抓好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對市第一人民醫院幫扶協作的技術落地,借助哈爾濱醫科大學技術優勢,搭建國際健康醫學交流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動和競技體育賽事,市全民健身中心體育館投入使用。謀劃建設群眾冬季活動場所。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繼續推進城鎮職工(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實施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市級調劑金制度。做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實施工作。市精神病人福利院整體完工。維護社會安全穩定。完善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打造互聯網應用型安全監管體系。開展食品安全和藥品流通領域專項整治,保障食品藥品安全。推動信訪制度改革和法治化建設。完善社區矯正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全覆蓋。推進『平安黑河』建設,全面構建立體化治安防控網絡。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全面啟動『七五』普法工作。推進軍政軍民融合發展,抓好反恐專業機構和隊伍建設,維護邊境秩序穩定。

責任編輯: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