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十六屆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摘要)
2017-01-12 10:23:10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持續貫徹落實對我省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和市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安排,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工業立市、創新驅動,著力打造產業高地、創新新都、開放名市、森林雪鄉、幸福家園、清風雪城,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力開創全面振興發展新局面。

  2017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均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一、過去五年和2016年工作回顧

  ——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在國家和省的地位顯著提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1%,總量躍居全省第三位;人均財力是2011年的1.7倍;綏芬河、海林、穆棱、寧安、東寧躋身全省十強縣,林口前移7位。

  ——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經濟發展後勁不斷增強。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6?36?48。我市獲『世界黑木耳之都』稱號。五年淨增規上工業企業82戶,工業增加值是2011年的1.6倍,工業稅收貢獻率達到45%。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牡綏快速鐵路竣工通車,建成興隆大橋等橋梁11座、牡海城際等公路16條,綜合交通能力進一步提昇。五年治理水土流失18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4%,『十大主題公園』、『三溪一河』、江心島等惠民項目建成使用。

  ——積極融入『龍江絲路帶』建設,初步構建起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東寧和綏芬河口岸成為寶玉石、糧食和水產品進境指定口岸,全市口岸過貨過客能力達到3850萬噸、1750萬人次,是2011年的3倍和5倍,牡丹江機場出入境旅客突破12萬人次。

  ——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五年民生支出640億元,是上個五年2.2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翻一番,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14年領跑全省。

  ——堅定不移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環境不斷優化。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五年新增市場主體10.1萬戶;東寧撤縣設市,陽明區享受建制縣政策。

  2016年,我們深入實施『九增行動』,積極推進振興發展,全市經濟穩中有進、積極向好,一些事關全局的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是產業項目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開復工產業項目1793個、完成投資增長18%,省評價產業項目建設的10項指標7項居全省首位。26個項目列入省『雙百工程』,93戶企業恢復生產,大工業用電量增長10.8%。

  二是特色精品農業加快發展。特色農業規模擴張,調減玉米種植面積87.5萬畝,新增經濟作物41萬畝、達到216.7萬畝,新增食用菌2億袋(塊)、達到43.1億袋(塊),林下經濟、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6.4%和5.6%。

  三是現代服務業快速增長。旅游經濟增勢強勁,推進鏡泊湖環湖路、中東鐵路運輸博物館等重點項目30個、完成投資28億元,開工建設養生養老項目19個、總投資26億元,央視『牡丹江對話法國裡昂、對話瑞士日內瓦』等報道進一步提昇了城市知名度。

  四是開放型經濟穩步推進。口岸通道更加通暢,牡丹江機場開通國際航空貨運,市經開區遠東航空監管場所投入運營,綏芬河口岸成為全國首個離境退稅陸路口岸。

  五是城鄉基礎設施和生態文明建設力度加大。哈牡客專、牡佳客專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虹雲橋、太平路貫通、西三條路、牡丹江大橋等標志性工程相繼通車。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美麗鄉村建設加速推進,城市環境整治『八個攻堅戰』取得階段成果。

  六是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全市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56%,『九項民生工程』紮實推進,30件利民實事完成年度任務,12個貧困村、1.3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

  七是政府自身建設得到加強。建立向市委市人大報告、向市政協通報制度,自覺接受監督,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504件、辦結率100%。

   二、今後五年主要任務目標

  未來五年,只要我們搶抓機遇、開拓進取,就一定能在全省新一輪全面振興發展中繼續走在前列。

  未來五年政府工作總體要求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持續貫徹落實對我省兩次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部署和市十二次黨代會工作安排,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工業立市、創新驅動,著力打造產業高地、創新新都、開放名市、森林雪鄉、幸福家園、清風雪城,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奮力開創全面振興發展新局面。

   未來五年主要任務和目標是:

  ——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昇。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左右,人均財力、人均收入進入全省第一方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保持全省前列,縣域經濟保持全省領先,城區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力明顯提昇。

  ——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加快企業昇級改造步伐,深度開發優勢資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百億級產業集群、50億級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特色高效精品農業,打造全省現代農業『排頭兵』。突出發展現代服務業,深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0%以上。

  ——開放型城市骨架基本成型。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戰略和『龍江絲路帶』建設,打造東北亞區域合作示范城市。推進鐵路、公路、航空重點項目,提昇陸海聯運能力。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發展跨境產業集群,培育10家貿易額超億美元的外向型龍頭企業,地產品出口比重、進口資源落地加工率達到20%和60%。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全市就業崗位穩步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2017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完成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實現文明城市、特色城鎮、美麗鄉村協調發展,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以上。

  ——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加大環境綜合治理力度,推動資源能源節約利用,水質優良比例達到80%以上、市區空氣優良天數達到85%以上、森林覆蓋率達到65%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下降。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生物醫藥、清潔能源等綠色產業,打造國際現代山水森林城市。

  ——深化改革取得實質進展。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實質進展,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不斷優化發展環境,基本建成與百姓和企業互動的『4.0政府』,支持非公經濟發展政策機制逐步完善,打造聚人聚財、利於發展的一流環境。

   三、2017年重點工作任務

  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以上,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均增長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3%以上,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3.5%,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水平保持全省前列。

  (一)抓實產業項目建設,築牢振興發展之基。一是創新園區運營模式。推廣綏芬河國林木業城經驗,加速建設要素集成、一站式服務的產業綜合體和主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專業園區,推進園區規模建設、招商引資、運營管理一體化發展。二是推進產業項目向園區集中。設立產業基金,引導產業項目向市經開區集聚發展。聚焦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強產業招商和項目建設,年內引進億元以上項目30個,開復工億元以上項目74個。三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全市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00個、10億元以上項目10個,引進域外資金增長10%。四是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完善領導包保、定期會辦等工作機制,加速推進立市型、稅源型項目,全市新開工10億元以上工業項目5個以上。

  (二)做好『三篇大文章』,推動工業轉型昇級。一是把『三篇大文章』落實到產業和項目。改造提昇『老字號』,積極申報國家級產業轉型示范區。深度開發『原字號』,圍繞優勢資源新上一批精深加工項目。培育壯大『新字號』,積極推進太敬機器人等重點項目,引進戰略投資者深度開發石墨資源。二是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落實省『千戶科技型企業三年行動計劃』,新增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科技型企業100戶以上。建立『牡丹江孵化器創新服務聯盟』,新增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各1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三是壯大民營經濟。深入落實省『非公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中小微企業成長工程』,制定出臺支持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措施,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全市非公經濟貢獻率達到64.5%,新增小微企業1000戶以上。

  (三)壯大特色高效精品農業,爭當全省現代農業排頭兵。一是推進綠特產品規模擴張,以市場為導向調好調順調優農業結構。重點建設一批『菜菌藥果煙』大型基地和特色旅游村鎮,全市調減玉米50萬畝以上,新增經濟作物30萬畝,食用菌栽培規模保持43億袋(塊),蔬菜面積、林下經濟和畜牧業產值分別增長30%、7%和5%以上,農業旅游收入實現翻番、達到15億元。二是從加工、質量、品牌、營銷入手,提昇農業產業化和競爭力。完善農產品質量監管體系,5個縣(市)農產品檢測中心投入使用,完成『三減兩增一提昇』萬畝示范田35個。構建線上線下並重、優質優價結合的農業市場營銷體系,全市農產品線上銷售增長35%以上。三是強化農業服務、深化農業改革,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探索農村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發展壯大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分別達到1260個和2250個。

  (四)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釋放消費需求潛力。一是大力發展旅游業。編制牡丹江全域旅游規劃和冰雪文化旅游專項規劃,修編鏡泊湖總體規劃,全力打造鏡泊湖、中國雪鄉兩大品牌,建設北國風光生態旅游勝地。二是加快商貿業轉型昇級。創新商業業態模式,闢建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市場。高標准編制商業網點規劃。推進市經開區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中國食品俄羅斯海外倉等項目,開工建設單體投資30億元以上文化旅游綜合體項目。三是著力發展物流業。按照打造國際物流集散樞紐的目標,科學規劃專業性物流園區。加快推進牡丹江機場貨運監管場所、華晟物流中心項目二期、俄羅斯水產品批發市場等項目建設。四是積極發展金融、文化、健康、房地產等產業。實施『中西名醫引進計劃』,打造心血管病、醫學美容、中醫診療等特色專科,培育發展大健康產業。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推進房地產業平穩健康發展。

  (五)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構建以俄韓為重點的大開放格局。一是進一步暢通經貿通道。大力推進鐵路、公路、機場項目,加快哈牡客專、牡佳客專、哈牡既有線電氣化改造項目建設,加速謀劃推進牡敦客專項目,完成牡符鐵路預可研編制工作;開工建設東琿高等級公路。二是進一步壯大外向型產業。依托東寧、綏芬河進境食用水生動物指定口岸,建設全省首個俄海產品加工基地。三是進一步做強開放平臺。牡丹江保稅物流中心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牡丹江綜合保稅區力爭獲批。穆棱邊境經濟合作區、中韓國際合作示范區建設取得實質進展。四是進一步擴大交流合作。建設俄韓多語標識和語音服務平臺。辦好牡丹江中俄國際啤酒文化節、東寧寶玉石文化節。

  (六)推進城鄉和生態文明建設,打造宜居宜業美麗家園。一是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主線,加快中心城市建設。加強市政建設,實施市區13個鐵路道口平改立工程,完成西十一條路跨鐵立交橋和西環江路建設,整修16條背街巷路、讓百姓出行更加便捷,力爭新火車站南站房建成,提昇市區沿江兩岸亮化水平。二是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為引領,推進小城鎮和美麗鄉村建設。發揮16個國家重點鎮及『響水兩化』示范引領作用,城關鎮、重點鎮完成基礎設施投資9億元、完成棚戶區改造30萬平方米。加快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全市建設美麗鄉村示范村20個、農村示范社區20個。三是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為載體,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深入開展空氣、水體、土壤、固廢、輻射、噪音、污染綜合治理,全面落實『河長制』,流域水質和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好於同期,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超額完成省定目標。

  (七)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指數。一是更有力更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嚴格落實『六個精准』和『五個一批』要求,構建短期能脫貧、長期能致富的扶貧攻堅模式,全市22個村、2.45萬農村人口到2017年底全部脫貧。二是抓好棚戶區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設。推進鐵嶺等棚戶區改造項目,改造棚戶區8465戶、安置回遷居民6000戶。三是強化就業增收和社會保障。深入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抓好重點人群就業,鼓勵城鄉居民通過創新創業增收致富,新增城鎮就業5.4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四是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實施『健康牡丹江』行動,構建現代醫療衛生體系和食品藥品監管體系,醫聯體縣域內就診率達到80%以上,基層衛生機構與養老機構簽約率達到100%。五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開展『抽檢監測規范年』活動,爭創國家級食品安全城市。深入推進『平安牡丹江』建設,健全社會治安立體化防控體系,增強防范處置各類突發事件能力,嚴防嚴打各類刑事犯罪,爭創『全國平安市』。

  (八)推進政府改革創新,提昇施政能力和服務水平。一是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政府機構改革,促進科學、高效理政。以打造『4.0政府』為方向,持續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組建行政審批局,推動政府服務流程再造,推行『五證合一』企業登記模式,實現『一屏妥』手機移動審批服務。二是加快法治政府建設,促進依法、規范行政。嚴格執行政府重大決策法定程序,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紮實推進電子政務建設,促進政府施政更加透明高效。三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促進從嚴、廉潔治政。嚴格執行中央關於黨內政治生活、廉潔自律、黨內監督、紀律處分等『准則』和『條例』,鞏固拓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不斷開創政府系統黨組織全面從嚴治黨新局面。

責任編輯:王艷